前言
2024 《修订版 AD 诊断与分期标准》临床应用的专家解读编写组联合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权威期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12月在线发表《关于 2024年〈 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临床应用的专家解读》。本文全面整理了 AD生物标志物的最新分类、AD生物标志物分期和临床症状分期,并结合临床阐述了具体的应用方法,就其前景做了展望,为开展 AD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新标准修订背景
人口老龄化使 AD 患病人数攀升,研究表明 AD 病理改变可提前 15 - 20 年出现,早期诊断对实现 AD 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延续以往指南核心观点,强调从生物学定义 AD,且 AD 是连续病理生理变化过程,需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确诊。同时,靶向治疗药物获批、血浆标志物临床应用趋势及对标志物深入认知,促使标准更新。
二、新标准更新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一)生物标志物分类更新
提出了ATNIVS的标志物框架,生物标志物分类为AD核心生物标志物、AD 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及非 AD 共病病理生物标志物。在每个生物标志物子类别中,将体液和影像生物标志物分栏列出,以突出两者的区别。新指南增添了3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描述炎症机制的I,以及两种常见的非 AD共病病理类别,即血管性脑损伤(V)和α-突触核蛋白(S)。如图表1
(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更新要点
03.生物标志物局限性与挑战
FDA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若病理标志物沉积少或局限于内侧颞叶,现有 Aβ和 tau PET 试剂难识别,早期 AD 患者易现假阴性,需体液与 PET 模态结合减少误判;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相关疾病都有明确生物标志物,难以确定患者体内除 AD 外的其他疾病及 AD 特异标志物占比。
此外,患者认知障碍症状难以判定是单纯 AD 还是合并其他退行性疾病所致,只能依靠临床判断。
依新标准要完成核心2 生物标志物检查才能精准标记物分期诊断。目前核心2 中体液标志物仅能用于科研,临床只能靠 tau PET 完善分期,但因其高技术要求与高成本,基层医院普及艰难,亟待便捷、易行的体液标志物。如表2
(三)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症状分期和生物标志物分期更新
1.临床症状分期细化:在 2018 版基础上新增 0 期,依认知障碍从无到有、从轻到重分 0 - 6 期,其中0-2为临床前期、3期为痴呆前期、4-6为痴呆期。
0 期:既没有临床症状 ,也没有 AD 的核心标志物,但是携带家族性AD的致病基因;
2.生物标志物分期规范:据核心标志物变化分 A - D 期,即疾病的初期、早期、中期、晚期。结合 PET 和体液标志物指标判断,如仅有核心1阳性为 A 期,结合 tau PET 不同摄取程度区分 B - D 期,精准反映疾病进程。参考表3。
3.综合诊断及影响因素:新标准的综合诊断融合临床症状与生物标志物分期,理想状态下 AD 沿 1A →2B → 3C → 4-6D 进展。但临床症状分期比生物标志物分期预期的差(对角线以上偏差),结果症状分期比标志物分期预期的好(对角线以下偏差),提示临床需综合考量个体差异,认知储备提升对 AD 二级预防意义重大。参考表4。
三、新标准应用前景与展望
(一)诊断变革与研究趋势
引领 AD 诊断从临床 - 病理学迈向精准生物学时代,血浆标志物检测成为趋势,虽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检测,但已简化诊断流程、降低成本,为革新诊疗策略奠定基础,未来有望实现真正的早期、便捷、精准诊断。
(二)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支撑
为 AD 药物研发精准筛选受试者、监测疗效,国内多个认知障碍队列研究蓬勃发展,后续需深化纵向观察与综合评估,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三)临床意识提升与早诊推动
强化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意识,关注无症状基因携带者及AD核心标记物阳性者,对 AD 早筛、早诊、早治意义深远,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社会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