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买房,肯定是钱越多越好,但现实中哪能都如愿?而卡在400-600万预算的北京买房人,恰恰是最难的“尴尬式挣扎”!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动力与压力共存,机遇与挑战都要面对,能在北京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有时候买房,是自愿的,也有的是现实的无奈而被迫选择。
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句话用在买房上绝对没有问题,但真正当你好不容易攒个几百万时,你才发现,买房难才刚刚开始,先不说你买房过程中被坑被骗的各种花式套路,就单单买房前的预算纠结就让你无法轻松渡过。
尤其是手握400-600万预算的买房群体,不上不下,不高不低,在咨询的粉丝群体中,这部分人是最纠结的,也是最难的,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说他们没钱,也有好几百万呢,真的不算太少,在咱们普通老百姓中也算可以了。可是,他们既不像预算充足的买房的朋友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挑选核心地段和优质房源,也无法像低预算群体那样迅速做出选择,反正预算也不高,而这个400-600万预算,看似“不上不下”的资金区间,却让无数买房人陷入了“尴尬式挣扎”。
能攒到这些钱,心气还是挺高的,站在房地产市场的十字路口上,这个预算区间的买房朋友一定首先向城区望去,可是看到的是一片“高不可攀”的景象。不说东城、西城的房价居高不下,即使在朝阳、海淀,400-600万的资金,恐怕也只能买到面积狭小、房龄动辄二三十年的“老破小”。
这些房子一般户型设计都过时利率,居住空间狭小,小区环境就更不用说了,有没有物业都不一定,有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基本配套设施都不完善。楼道里斑驳的墙壁、私拉杂乱的飞线以及老化的水电线路,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尽管如此,你也不得不选择这样的房子,因为你始终都在安慰自己,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有好学上,一切都能忍,所以,咬咬牙选择“上车”,将其视为无奈却又现实的选择。
如果是这样,无可厚非,因为你选择的是孩子上学,而不单纯是为了房子本身,所以,只要你能选对,而不是那些过高溢价的房子,完全没问题。
还有一部分对孩子上学需求不是很旺盛的人,他们也在纠结。把目光转向五环外,看似有了更多选择,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大兴、房山、顺义等郊区,实在又不舍花那么多钱买这样的地方。
尽管同样的预算可以买到面积更大、房龄更新的新房。宽敞明亮的客厅、功能齐全的房间,以及现代化的小区景观,甚至有很多都属于最流行的好房子,非常吸引对品质要求较高的买房朋友。可是坐地铁又太远,这还是好的,有的甚至都没有地铁。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在郊区买房尽量要有地铁,现在叫郊区从心理感受上不像过去那样觉得很远,轨道交通的方便早就解决了物理距离的问题。还有就是预算要控制。比如房山,你没必要花500万甚至600多万买房,这属于错配行为。
总之,如果你还在纠结,就看你买房的目的和需求,如果能接受通勤,一定选择新房,未来会随着板块的成熟而体现出板块的价值,如果接受不了,城里的老破小也没必要花太多钱,就当一个纯商品买就是了,别指望以后还能赚什么钱。
如果预算再提高一些,达到800万甚至千万级别,你想在城里买房的选择空间就会骤然增大。你可以在城区核心地段挑选地段优越、品质上乘的次新房,既能享受城市的繁华,又能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或是在四环到五环之间买一套面积宽敞、环境优美的改善型新房,实现生活品质的跃升。
从今年新供地或入市新房来看,800万足以能够买到非常不错的好房子了。
而预算更低的朋友,虽然资金有限,但决策反而更加干脆。要么果断选择城区的“老破小”,以较低的门槛实现“扎根北京”的梦想;要么前往稍远一点的区域,用有限的资金换取更大的居住空间,以牺牲通勤和配套为代价,换取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400-600万预算的购房者,在这场买房博弈中,其实,更多的是在权衡与妥协中寻找平衡点,现实容不得他们有太多选择余地。他们在品质与地段之间徘徊,在通勤与居住空间之间纠结,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无奈与挣扎。
不过无论最终如何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打拼,在这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北京安家故事”。最后,我再奉劝各位朋友一句话,千万不要被一些人忽悠,说15%的首付,1000万的房子只需要150万这样的话,算术上的确没毛病,但你的日子绝对不是靠算术来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