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库:中美贸易谈判走向的专家观点

导语

2025年5月12日上午,在瑞士日内瓦,中美两国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迎来阶段性缓和。美国宣布将对华商品关税从145%骤降至30%,中国同步将美商品关税由125%下调至10%,双方开启90天谈判窗口期。这一消息引发全球股市飙升,但专家警告关税政策转折背后,技术封锁、供应链重构等深层博弈仍存变数。

图片

消息发出后,国际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专家们针对中美贸易争端后期可能的发展进行了预判。

01

供应链危机倒逼美退让

图片

梅兰妮·哈特(Melanie Hart)是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的高级主任。加入该委员会之前,哈特曾在美国国务院担任主管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事务的副部长办公室中国事务高级顾问。

这场谈判的时间节点与沃尔玛等美国大型零售商密集发出”政府要做好极端物资短缺的准备“警告高度重合,港口拥堵数据与货架空置率的攀升,正将美国消费者对贸易冲突的容忍度推向临界点——美国民众无法承受因贸易冲突而引发的大萧条时期的物资匮乏。

从政治博弈视角看,美方重返谈判桌的姿态已显露被动:供应链断裂风险迫使特朗普政府暂时搁置 “脱钩” ,而中方在坚守核心利益前提下的策略性回应,实则暗含对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深度把控。

02

中美贸易谈判充满挑战

图片

乔什·利普斯基(Josh Lipsky)是大西洋理事会国际经济学主席,兼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高级主任。他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顾问、美国国务院官员,负责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特别顾问。

近期,美方因返校季来临,担忧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出现背包、运动鞋等商品短缺;中方则受港口及工厂商品堆积影响,双方基于现实压力,均释放缓和信号。

但达成第二阶段贸易协议挑战巨大。尽管特朗普政府有信心在90天内可完成谈判,然而回顾其第一任期,2018-2020年的贸易协议谈判耗时长达两年。相较之下,此次协议涵盖芬太尼管控、科技合作、半导体产业等复杂议题,且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对药品等产品加征新关税,进一步增加了谈判难度。

将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的关系当作电灯开关般随意操控,注定引发系统性 “电路故障”。受此影响,预计美国6、7月进口量将大幅攀升,其国内零售商将争相备货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运行难度显著增加。

03

中美关税暂缓期第三国立场选择

图片

芭芭拉·C·马修斯(Barbara C. Matthews)是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她是全球公认的公共政策和量化金融领域的领导者,曾任美国财政部驻欧洲最高级别官员。

2025年,全球贸易再平衡进程正加速推进,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延长至8月中旬,与美国潜在的财政政策限制及预算程序相契合。

九十天的关税暂缓期,激励着美国和中国与第三国构建新双边贸易安排,以巩固谈判地位,也促使第三国选边站。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下全球贸易政策的动荡,与八十年前布雷顿森林的谈判格局如出一辙。当时大国在黄金厅达成 “诸边” 协议,划定可能性边界,更广泛谈判在宴会厅全体会议展开。如今,黄金厅的参与者虽有不同,但谈判动态未变,最终都旨在重塑地缘经济力量平衡。

04

世界贸易秩序在悄然改变

图片

Hung Q. Tran 是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曾任国际金融协会的执行董事总经理,同时领导其全球资本市场部。

尽管中美关税下调与贸易谈判承诺值得肯定,但这些举措却给国际贸易体系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中美协议和美英贸易协定标志着全球进入双边互惠贸易时代,多边规则与世贸组织的作用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协议缺乏法律约束,仅以非正式形式达成,其稳定性与持久性存疑,随时可能因政策变动而失效。

此外,即便达成协议,美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税仍可能高于2025年4月前水平,10%的税率或将成为美进口产品的“关税底线”

这些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贸易秩序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随着美国削减贸易逆差的决心加强,全球贸易量可能大幅缩减,尤其对美出口将受重创。若其他地区贸易增长无法弥补缺口,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也将随之走低。

结语

综合专家分析,中美贸易冲突或因双方供需压力暂时缓和,亦可能因协议法律效力不足陷入反复。当前,美国政策正推动全球贸易格局从多边体系向双边体系加速转型,迫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两大经济体间面临战略站队压力。贸易秩序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已为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笼罩一层阴影。

(综合编译整理,非投资建议)

图片

关注更多相关报告,请扫码添加小编联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