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人生巅峰在刺杀董卓之后。
《三国志 吕布传》:布遂许之,手刃刺卓。语在卓传。允以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
吕布亲手杀了董卓,王允因此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授予符节,各种礼节比照三司,后又进封为温侯,与王允一起处理朝政。
吕布出身低微,因为骁勇善战被并州刺史丁原看中,提升他为主簿,即掌管文书的佐吏,以骁勇出名,却当了掌管文书的佐吏,可见吕布是文武双全。
吕布与丁原
这是吕布人生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吕布进入仕途的开始。
吕布后来随丁原进京,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为了前途,吕布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的恩人丁原给杀了,董卓封吕布为骑都尉,后改封中郎将,封都亭侯,这是吕布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只是换了个人投靠,就封侯了,有些将领可能一辈子也封不了侯,比如李广,而吕布依靠他那聪明的大脑,靠出卖旧主换取封侯,并官至中郎将。
中郎将不低了,平定黄巾起义的皇甫嵩、朱儁、卢植都是中郎将,董卓手下最大的官也是中郎将,吕布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再后来发生的事,就是吕布联合王允杀死了董卓,进封温侯,担任奋武将军,授予符节,这是吕布人生之中的巅峰。
吕布杀董卓
从主簿到奋武将军,吕布只用了三年时间,堪称火箭,三国之中任何一个将领的升迁之路都没有吕布这么快。
此时的吕布春风得意,与王允一起执政,俨然是大汉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一样。
但接下来,王允犯了一系列的政治错误,首先,王允在赦免董卓部将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一会同意赦免,一会又不同意,最终也没有同意。
吕布多次劝说王允,想让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王允不同意,还看不起吕布,吕布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给公卿、将校,以拉拢人心,王允又不允许。
王允甚至企图削夺凉州将领的兵权,并取缔凉州兵,导致社会上到处传出谣言,导致董卓旧部产生恐慌,在贾诩的谋划下,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集结凉州士兵,杀向长安,打到长安时有十多万人,最终攻破长安城,赶走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皇帝。
吕布与王允
这件中完全是王允之过,他不能正确处理董卓旧部的赦免问题,导致发生兵变,长安又没有多少军队能够抵御叛军,最终酿成大祸。
如果吕布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联合一批朝臣软禁或者杀死王允,然后赦免董卓旧部与凉州军队,那么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李傕与郭汜控制皇帝的事。
这对吕布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吕布这个人没有忠心可言,他只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丁原是吕布的恩人,董卓是提携吕布的人,吕布都把他们杀了,更何况一个王允。
当时的王允也不过是个尚书令,相当于宰相而已,在杀死吕布之后,王允已经骄傲起来,逼死蔡邕,又不听群臣的意见,又不懂带兵打仗,只是书呆子而已。
吕布骁勇善战
吕布有兵权,有军事威望,起码骁勇善战,他把王允抓起来有的是机会,只要他敢这么做,历史绝对会改写,而且这是吕布人生之中的第三个转折点。
吕布杀王允之后,争取朝臣的支持,自己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赦免凉州军与董卓旧部,那些人就不会叛乱,李傕、郭汜等人同样是有勇无谋,比吕布还不如,他们只是听了贾诩的话才反抗的,如果他们被赦免,根本不会反抗。
董卓旧部要的只是赦免,吕布只需要赦免这些人,并如同之前一样效忠朝廷,然后再拉拢一批人成为自己的亲信,那样的吕布就会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军阀,比李傕和郭汜后来的势力加起来还要强。
吕布有个很好的机会没有把握
此时的吕布又担任执政官,又控制了朝廷的军队,他就是第二个董卓,如果他有头脑召集天下士人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话,甚至都有可能没有后来的三国。
吕布这么做最大的问题就是争取朝臣的支持,吕布因为出身问题注定会被那些士大夫看不起,不过这没有关系,他只要控制朝廷的军队,就有实力与士大夫合作,只要姿态放低一点,愿意与士大夫共享权力就行。
因为王允的一意孤行,已经有朝臣对他不满,吕布有成功的基本的条件。
只要这事做成了,绝对是吕布一生中最大的成功机会,当时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还没有崛起,谁先抢到更多的地盘,争取最大的支持,谁就是天下最大的势力。
王允骄傲自负,昏庸无能
只可惜吕布没有这样的头脑,但凡他有曹操一半的头脑,也不至于身死族灭。
吕布后来与曹操持续数年之久的兖州之战,在占尽先机与优势的情况下,让曹操仅靠三座城池而翻盘,由此可见,吕布只是有勇无谋,这么好的机会根本不知道利用,否则很难有三国鼎立。
吕布如果这么做,即使失败,在史书上也有辉煌的一笔,至少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像样的诸侯,只可惜吕布一手好牌加王炸,依然不知道利用,很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其实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