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非驳斥、中方冷待,特朗普低头出席G20:中美关系迎转机还是骗局?

5月27日,南非总统府发布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声明:特朗普将出席今年11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G20峰会。消息一出,即刻在全球政经圈掀起波澜。

就在不到两周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信誓旦旦地在国会宣称:“今年的G20,美国一个高级官员都不会去,包括总统本人。”理由?南非不合群。尤其在巴以问题上,南非不仅公开谴责以色列,还把以色列政府告上了国际法院,控其“种族灭绝”;而在土地改革议题上,南非同样唱反调,让鲁比奥声色俱厉地指责其“受伊朗等国操纵”,完全不配做东道主。

话音未落,特朗普便在白宫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会谈不是破冰,而是破脸。据悉,特朗普现场挥舞新闻剪报和视频,指责南非“迫害白人”,言辞激烈,气氛一度剑拔弩张,拉马福萨当场驳斥。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忽然变脸,决定赴会。这种急转弯并不意外,毕竟他向来习惯在制造混乱后,借机讨价还价。

图片

第一重反转:试探不成,退而求其次

如果要给特朗普的外交风格找一个注脚,那就是“商人治国,谈判至上”。他一贯奉行“先加压再议价”的模式:先用高分贝制造紧张氛围,把桌子掀了,再看看对方愿不愿重新摆盘。

此次对南非的“退场威胁”也不过是同一剧本重演。他试图通过硬碰硬,让南非在外交立场上让步,给自己一个“顺理成章”出席峰会的理由。但南非方面既未改口,也未道歉,倒是以静制动,将特朗普的攻势悉数化解。于是,眼看时间临近、筹码打空,他便顺势“选择务实”,宣布出席。

不过这场戏的剧本,并不止于南非。真正逼特朗普“回头是岸”的,不是南非总统的沉默,而是中方的冷淡。

第二重现实:中方冷处理,特朗普“被晾十一天”

早在中东行程结束后,特朗普就频频放话“考虑访华”,甚至暗示希望在中美恢复高层对话。但中方没有回应,没有铺路,没有安排,也没有媒体配合炒作。11天的沉默,足以说明一个事实:沟通不能靠嘴上说说,要有诚意,也要有行动。

眼看这一轮“试探”被晾凉,特朗普清楚,再不采取主动,就只能看着中美关系继续冻结,而他手里原本就所剩无几的贸易筹码,也将被耗成废纸。于是,G20峰会这块舞台,就成了他重新登台的跳板。

与其说他主动赴会,不如说是不得不赴会。

第三重动机:重启对华沟通,顺势借梯登楼

眼下,美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6万亿美元国债到期阴影未散,军工复合体因稀土供应链动荡叫苦不迭,节日消费季库存告急,跨国巨头频频施压。特朗普要压关税、搞制造回流,但手里的杠杆却摇不动中国这块基石。

在这个节骨眼上,中方既不对话,也不让步,让他进退维谷。而G20峰会,恰好提供一个“非正式”却高规格的平台,可以借此顺势制造一次“偶遇”中方高层的场面,用来缓和外界对中美脱钩的焦虑情绪。

只要能拍到几张握手、说几句场面话,不论成果如何,至少对外界可以交代。对特朗普来说,这是重塑“我愿意沟通”形象的黄金时机;对中方而言,则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继续主导议程。

第四重考量:金砖议题抢先铺陈,美国不能再失声

此外,南非作为金砖国家的一员,当前又是G20的轮值主席国,在议题设置上自然更偏向全球南方国家关切。这对于正努力推进“去美元化”与“全球治理改革”的金砖集团来说,是一次宝贵窗口期。

如果美方放弃出席,不仅意味着拱手让出话语权,也等于默认自己退出多边场域。而这恰恰是特朗普不能接受的局面。他虽然不喜欢联合国、世贸组织,但深知如果连G20都弃守,中俄等国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进一步扩展影响力。

所以,不是特朗普“看中了南非”,而是他看清了:再不来,连“中间地带”都要沦陷。

没有无缘无故的回头,只有算计后的妥协

特朗普此次态度的转变,不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赤裸裸的利益衡量。当强硬无效、外交吃瘪、内部又面临重压,他选择了一种看似“柔软”的方式退场。但别误会,这不是低头,而是换了一种姿态继续较量。

他当然知道,这一趟约翰内斯堡之行能否打开中美新局,仍取决于中方是否认可他的诚意。而中方早已表态:欢迎沟通,但拒绝胁迫;谈判可以继续,但规则必须对等。

至于特朗普是否真心愿意重启对话,还是又一次演技精湛的“策略摆拍”?答案,也许要等到G20的镜头扫过那一排首脑时,才能揭晓。

但至少此刻,一个信号已被确认——在连金砖都开始以行动说话的全球格局下,华盛顿再也无法靠“发言稿外交”维持大国姿态。强权不再能兜售霸权,算计也不再换得通行证。

这场G20,会谈的不只是南非主场,更是美国能否“回归世界”的一次试镜。只不过这回,世界不再等着它念完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