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大讲堂|沈苇:用“一粒沙”看“一滴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5月25日下午,浙江文学馆“文心大讲堂”首期讲座以游子与归人的双重文学视角启幕——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沈苇以《诗路与丝路的文学和多媒介表达》为题,在诗与史的互文间,串联起新疆的苍茫与江南的灵秀,两小时的讲座呈现了一场“沙水交融”的文学盛宴。来自省内的诗人、作家,杭州钱塘区、西湖区作家代表,“诗青年”诗社的青年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共80多人到场参加活动。

图片

活动现场

捐赠仪式:丝路江南,文心永续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沈苇特意将获鲁迅文学奖的首部诗集、珍贵手稿及新作《水上书》等捐赠给浙江文学馆。

 图片

捐赠仪式

此前,沈苇已向文学馆捐赠了20余本个人著作,作为文心大讲堂的首位嘉宾,他又特意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诗集《在瞬间逗留》、和田桑皮纸手稿《运河之岸》《滋泥泉子》及新作《水上书》亲手捐赠给文学馆。

值得一提的是,桑皮纸是由全国唯一国家级桑皮纸非遗传承人、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托乎提·巴海老人制作,老人现已故去,但近20年前纸张上的维吾尔文印章依然清晰,令人动容。

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委会成员、创研宣教部主任卢山接受捐赠,并为沈苇老师颁发入藏证书,这些作品将在浙江文学馆永久珍藏,以其承载丝路记忆与江南诗性的文本,成为文脉传承的坚实坐标。

丝路回响:从地理神话到文明基因

沈苇以“丝绸之路”为经,以“疆、浙”为纬,以诗电影《住在山谷里的人》、AI短视频《马可·波罗朗读<一个地区>》等新媒介为引子,展开了文明交融的图景,从李希霍芬命名的地理概念,到求法僧玄奘、法显、朱士行的生死跋涉,新疆是丝绸之路核心区、四大文明体系的融会区,也是丰盛多元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他揭示了丝路不仅是地理神话、古老商贸通道,更是东西方文明对话之路,是想象力与生命力的“超文本之地”。

图片

沈苇

诗路密码:水脉和文脉中的江南再造

回归浙江的沈苇,用四年多的时间完成新诗集《水上书》,“行吟江南,朝圣诗路”,用130多首原创诗作书写四条诗路,重构江南基因。

江南不只是和风细雨、小桥流水,还有“山魂海魄”,这是浙江的另一面。江南不能简化为“美丽”和“富庶”的代名词,也不是文化单一性的同义词,因为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丰富性,譬如吴与越、谢灵运的“山水”与干宝的“志怪”、鲁迅的勇猛尖锐与丰子恺的温暖慈悲……构成了江南的张力。或许江南之下还有“另一个江南”,或许江南还包含了“非江南”“不江南”“反江南”等等。

图片

混血写作:南北地域跨越中的文化混血

青年诗人章雪霏、敖运涛朗诵的《弹歌》与《滋泥泉子》,正是以新生代之声回应古山水、跨地域诗魂,以新诗之“新”赓续古老诗路之“诗”,将现代性的“无地方”重塑为心灵栖息的“地方”。

图片

章雪霏

图片

敖运涛

讲座尾声,在AI歌曲《两个故乡》的旋律中,新疆古歌与算法“混血”,唱诵出了地域的“混血”、文化的“混血”、心灵的“混血”。

守护文心:沙水同辉,照见未来

沈苇以30年新疆生活为根基,从丝路文明互鉴讲到浙江诗路文脉,深入浅出地串联起地理、历史与人文的壮阔图景。新疆启示录与江南山海魂的文化镜像、新媒介和多媒介的展示、“混血写作”的超越性思考,为听众开启了对于“诗”的另一种智性想象。正如他最后所说,愿大家在传统与科技、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嬗变中,依然能潜心雕琢属于当下的“文心”。

图片

图片

(图片由浙江文学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