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织金县猫场镇,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既有皂角精加工产业的蓬勃活力,也有竹荪飘香的田园诗意;既有文体活动的欢声笑语,也有邻里互助的和谐温情。传统与现代交织,发展与文明同行,猫场镇正以昂扬之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靓丽篇章。
特色产业强筋骨 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猫场镇的振兴密码,藏在小小的皂角与竹荪之中。作为“全国皂角米加工集散地”,猫场镇皂角种植面积达4.2万亩,全镇年加工皂角精2800余吨,成品1100余吨,年销售额达1.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走进该镇皂角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指尖翻飞剥出晶莹皂角精,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介皂角洗发水、养颜蜜酱等深加工产品,目前,该镇皂角产业园吸引7家龙头企业入驻。4500余户家庭、1.5万余人依托皂角产业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村民费天婵边剥皂角边感慨:“以前外出打工总担心家里老人孩子,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踏实多了。”
与皂角产业并驾齐驱的,是“中国竹荪之乡”的金字招牌。猫场镇竹荪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值超1亿元。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菌棒制作、种植管护、烘干加工全产业链吸纳村民就业,高峰期日均用工150余人,务工日薪超100元。竹荪干品通过“黔货出山”远销东南亚,深加工的即食竹荪汤包、竹荪脆片等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种竹荪就像种‘黄金’,收入翻了几番!”竹荪种植大户吴学祥的喜悦溢于言表。
文体活动聚民心 传统文化焕生机
产业兴镇,文化润心。猫场镇深谙“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道理,以文体活动为纽带,激活乡村文化凝聚力。春季,“振兴杯”乡镇篮球赛如火如荼,15支队伍激烈角逐,冠军奖品“一头牛”的乡土气息点燃全场热情;盛夏时节,“浑水摸鱼”活动让上百村民跳入清凉水塘,笑声与欢呼声回荡山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农耕体验园里歌舞翩跹,居民挥动国旗齐唱《歌唱祖国》,家国情怀激荡人心。
传统节日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端午节,“粽情聚民心”比赛现场,粽叶裹住糯米,更裹住邻里温情;春节前夕,义务写春联活动翰墨飘香,书法老师笔走龙蛇,“全家平安增百福”的祝福跃然纸上,村民王桂香笑言:“每年都能领到春联,年味浓浓的!”
党建引领筑根基 文明乡风沁心脾
乡村振兴,治理先行。猫场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联村党委”模式,整合该镇龙潭、大寨等社区资源,打造“农业+手工业+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龙潭社区“四季有品”产业布局春赏樱花、夏品瓜果、秋享鱼虾、冬尝草莓,水上乐园与农产品烘干厂并立,三产融合势头强劲。
乡风文明建设更是润物无声。全镇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婚丧简办、厚养薄葬写入村规民约,老党员、乡贤带头监督,攀比之风悄然消散。文化彩绘墙上,“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图文生动鲜活;“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树立榜样,好家风好家训口口相传。猫场镇党委书记赵怡说:“如今滥办酒席的少了,主动打扫村道的多了,文明蔚然成风。”
生态宜居绘底色 幸福生活踏歌来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猫场镇的蝶变写在青山绿水间。1700余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乡村夜晚,254个垃圾池、153个垃圾箱构建高效收运体系,污水处理池守护碧水清流。街道集市整治后人车分流井然有序;滨河步道、荷塘景观等成为休闲新去处。外出务工的村民不再忧心:“邻帮互助”小组代收庄稼、代取快递,家乡的温暖始终在线。
今日猫场,产业发展有活力、基层治理有温度、乡风文明有底蕴。皂角加工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篮球场上奔跑的脚步,文化墙前驻足的目光,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片土地,正以文明为笔、以产业为墨,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文/图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陈熠熠
部分图片由猫场镇人民政府提供
编 辑:侯宏宏 穆菲琳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