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当钢筋水泥筑起城市的天际线,“家”的定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居住空间。从遮风挡雨的“港湾”,到承载美好生活的“容器”,人们对“好房子”的期待始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更新。
5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好房子”新国标——《住宅项目规范》正式落地实施,这不仅是对“好房子”概念的具象化,也是建筑行业的一次标准升级,更是关乎千万家庭生活品质的重要变革。层高的提升、隔音标准的强化、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每一项新规背后,都凝聚着对居住体验的深度思考。
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推出“好房优居”系列报道,记者通过探访住宅项目建设现场、找寻“好房子”范本,对话行业专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普通购房者……从政策解读到市场观察,从技术革新到生活场景升级,多维度剖析“好房子”的时代内涵,解码未来居住的无限可能。
小区内的专属绿地。
阳台护栏采用玻璃材质,增加室内采光度。
“好房子”的硬性指标
为购房者提供清晰的置业参考
今年是“95后”小徐在西安工作的第三年,随着工作和感情的逐渐稳定,在西安安家落户便提上了日程。最近一段时间,他辗转于各个新建住房项目,除了当下各种购房政策的吸引力,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房子越来越注重细节的打造。
城北一套112平方米的三居室,是小徐当前的“首选”。“这套房子是现在最流行的‘第四代住宅’,不到120平方米的房子,设计出三房两厅的户型格局,挑高超过3米,不仅有一个可封闭的客厅阳台,主卧还有一个露台,整个房子看上去通透又开阔。”小徐说,这套房子最打动他的,是室内的户型分割还可以根据家庭居住需求,进行三居变两居的改动,非常人性化。整体来看,这套房子大到户型设计和得房率,小到收纳空间和插座布置,都十分接近自己心中关于“家”的设想。
小徐坦言,看房过程中他明显感受到,在建设“好房子”的硬性指标之下,住宅产品逐渐回归居住属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正如小徐所言,随着《规范》的落地实施,新建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电梯配置、隔音降噪、无障碍设施、消防安全、适老化等方面的众多指标,已成为购房者置业时的衡量标准。
“以前看房,总觉得有些房子层高偏低,装修后显得特别压抑。现在好了,《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比之前的标准高了20厘米。这20厘米的提升,能给居住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居住体验,所以层高达标与否,是目前我选择新房的首要标准。”准备置换房产的李先生说道,此外,家里有老人,爬楼梯太不方便,以后4层以上都有电梯,生活就方便多了,加上一些适老设施,居住会更安全。
“《规范》要求住宅建筑的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能覆盖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解决了长期以来电梯内信号弱的困扰,无论是日常通话还是紧急求助都更有保障。”市民王女士感慨,在今后置业过程中,《规范》可为购房者提供更清晰的参考。
室内的户型分割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动,非常人性化。
挑高增加和可封闭的客厅阳台,使房间看上去通透又开阔。
“好房子”的特色实践
一场围绕“空间利用率”的较量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规范》中新房层高、空间密度等标准的调整备受大众关注。这些指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住宅项目的利用率和空间尺度。比如得房率,过去它是专业术语,普通购房者或许不甚了解。但是在“新国标”的引导下,这个词成为了房屋买卖双方关注的关键词。
眼下,“得房率超100%”“超大赠送面积”……这些都是各售楼部置业顾问口中常常使用的话术。
“‘好房子’新趋势和新标准对购房者来说,最实惠的是得房率高的房子性价比也更高一些,传统高层住宅得房率多在75%左右,我们的项目通过优化飘窗、阳台以及公共区域等空间利用率,高层住宅的得房率可达到100%。”龙湖·青云阙项目营销负责人张京海说,“好房子”得房率的跃升,意味着购房者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以容积率为政策抓手,引导房地产企业从注重速度、数量,转向追求高质量、好服务。
记者走访多个在建住宅项目发现,各住宅建设项目还不约而同地在空间利用率上做文章,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好房子”实践。比如,长建·望川云庐项目打造了下沉式会所,小区内设有5000平方米专属绿地;金茂璞逸东方项目用500吨原生石打造出6米自然高差的立体景观,再现秦岭溪谷的原生肌理,还在小区内设私宴、恒温泳池……未来还会打造健康小屋,为住户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小区内的下沉式会所,包括儿童活动区、健身区、娱乐休闲区等公共场所。
“好房子”的居住体验
从“生存容器”到“生活容器”的质变
目前,《规范》实施已近满月,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建房者,都在不断更新对“好房子”的认知。除了得房率更高、公共配套更完善……这些与人的需求相关的注脚外,卫生间反味、飘窗漏风漏雨等,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痛点的全新解决方案,也变成了“好房子”的亮点。
在城北的一处新建楼盘,记者了解到,尽管是工作日,但售楼处仍然有不少购房者前来看房,项目共有5栋住宅,是以100平方米以上为主的刚需改善产品。
走进实体样板间,房间主卧的玻璃门之外,特别增设了近一米的敞开式阳台,同时将防护栏杆的高度提升至1.3米,阳台内部既可以种植适宜生长的绿植,还可以摆放小巧的吧台,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居室的功能空间。
与此同时,在防噪声、防渗漏、防串味等方面,该项目也藏了不少“黑科技”。比如,所有玻璃采用多层的隔音玻璃,通过增加玻璃的厚度隔绝室外噪音,也避免了楼上楼下在居住过程中相互产生的噪音,极大减少可能发生的邻里纠纷。此外,通过应用异形的管道设计,有效解决日常用水的噪音问题,同时在防渗漏、防卫生间反味等方面做了相应处理,进一步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空间。
当前,随着“双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已成为住房建设的重要方向。《规范》也明确“好房子”应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好房子”一词出现频率的提高,一大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技术也紧随其后“上线”。低碳、环保、绿色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使房屋不用主动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中深层地热技术的使用,为住宅提供清洁环保又高效节能的生态供热系统……
不难看出,“好房子”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以往的“生存容器”也发生质变成为了“生活容器”。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表示,未来更加多元化、层次丰富的市场,还将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区内的绿化景观。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好房子”建设是众望所归
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大幅提高墙体、楼板隔声性能,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应设供暖、空调设施或预留安装位置……已实施近一个月的《住宅项目规范》,以国家标准的形式为“好房子”建设划定了基线,标志着广大居民的住房体验正式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新阶段。
有没有房子住、住上什么样的房子,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商品房的普及,虽然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上下楼邻居因噪音引发纠纷、被困电梯因通信信号弱而无法求救等事件仍时有发生。随着“好房子”新标准的出台,这些之前让大家颇受困扰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将楼板隔声性能指标由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可以有效减少邻里噪声干扰;要求住宅建筑的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能覆盖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电梯内信号弱的困扰;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可以完美适配老龄化社会需求……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对民生诉求的精准回应。当住宅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人性化考量,居住体验的升级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品质。
住房品质升级,既关乎民生福祉,也蕴藏着经济发展动能。一套房子,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消费者更愿意为环保涂料买单、为智能家居付费时,建筑、建材、设计、家居、家电等多个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变革和机遇。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达2099.83亿元,同比上涨8.73%,绿色环保、智能家居品类增速领跑。此外,随着住房标准的不断升级,也可以倒逼房地产企业不断提高建设标准,推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施工转型。总之,“好房子”新标准的出台,既托举起了万家灯火,也蕴涵着深刻的经济智慧。
当然,“好房子”只是居住品质升级换代过程中的一个起点。未来,随着更多惠民举措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也将让生活更美好。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 记者 杨巧玲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编辑:小璐
审核:彭彭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