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招商现在流行起来了。
发达地区的城市在关注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结构互补,更喜欢去找“潜力股”——
挖掘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
现在是各个城市招商引资活动行程密集的时候,众多新闻中,一座城市的轨迹颇有些不一般。
无锡
与城市招商向东向南,向沿海发达地区、向海外的通常做法不一样,无锡却频频向北向西,在西安、洛阳等地密集打转。
譬如,3月,2025无锡市梁溪区、梁溪科技城西三角空天产业协作暨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发展恳谈会近日在西安举行;
4月,无锡空港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赴西安招商考察;
5月,无锡滨湖区主要领导带队赴洛阳、西安开展招商考察……
并且,新闻显示,到西安、洛阳招商,无锡的动作从去年就开始了。
譬如,去年5月,“链接未来 惠聚空天”2024年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暨惠山高新区功能区投资环境推介会在西安举行;
去年10月,无锡经开区赴西安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对接系列活动……
无锡频频到西安、洛阳,当然是这里有资源。
西安,拥有80多所高校、超百万科研人员,是一座科技资源的富矿,而无锡厚实的工业基础、优质的营商环境恰是承接高校成果转化红利的有力条件。
澎湃新闻的报道《无锡⇋西安,共绘科创合作新“风景”》有言:
近年来,依托无锡建在西安的科创飞地和西安落户无锡的技术转移中心,每年都有数十个项目成功孵化。
其中,超过半数项目落地无锡进行产业化转化。
“研发孵化在西安、产业落地在无锡”,正成为两地科创合作新风景。
而作为两地合作的桥头堡,目前,无锡在西安建成投用以及在建、筹建的科创飞地接近10家,正成为无锡宣传政策、集聚资源、招引人才的先锋阵地。
而洛阳,军工企业和重工企业云集,譬如洛耐、河柴、中信重工、一拖、洛轴、洛铜等大型国企,还有612、613、725、黎明化工院等军工类企业。
他们,或因各种因素并不会轻易搬迁,但这样深厚的企业底蕴却容易培育生长出拥有技术和创新思路、具备专特精新潜力的中小企业,但与此同时,这些一直埋头于技术的潜力企业也往往面临资金、人才以及供应链压力,存在着与市场迅速接轨、做大企业规模抢占风口的需求。
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这家成立于洛阳、依托军工技术起步的动力电池企业,因战略决策、资本运作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最终被常州抢到了手,并在常州发展新能源的狂飙中实现爆发式增长。
洛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森就曾表示,中原地区有很多优质企业,但缺少公开亮相的机会。
无锡频频到西安、洛阳,当然还因为这里的资源很同频,也极互补。
看无锡在西安的招商活动的名称就能够明了,有“空天产业协作”的恳谈会,有“航空航天产业园”的推介会。
再看相关的新闻报道,无锡滨湖区的招商考察,是围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文旅等产业。
无锡空港经开区是重点拜访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重点企业和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
聚焦已然很明显了,呈现出极强的针对性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意图与精准招商特点。
再回看无锡,商业航天正是今年初无锡新型工业化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大会上被称为“要把更大力度发展未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产业之一,无锡梁溪区还获评江苏省空天产业领域首批唯一“未来产业试点”。
公众号“奔流财经社”今年初的文章《无锡开年,就打出了一手“产业王炸”》中有介绍:
“围绕‘造卫星、发卫星、用卫星’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无锡重点打造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空间信息应用3个百亿级产业生态圈,聚集了超122家商业航天规上企业,当中不乏东方空间、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深蓝航天等头部企业。甚至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无锡在商业航天的江湖地位——全国80%的空天产业头部企业布局北京、上海、陕西;而北京、上海、陕西80%的空天产业头部企业落在了无锡!”
另一个同频与互补的例子,在文化产业。
无锡拥有“拈花湾”等高附加值文旅项目,具备丰富的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与新场景探索经验,西安、洛阳则坐拥深厚的优质文化产业资源以及人才资源。
新闻报道中就披露:
在西安,无锡聚焦数字文化的高端合作,包括设立人才引育基地,直接吸纳西安的创意设计和技术团队,共同推动两地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市场拓展。
无锡在这些地方的招商举动,也引发了当地的思考。
一个公众号就说:
大家试想,洛阳文旅这几年搞得挺热闹,隋唐洛阳城和洛邑古城到处是汉服青年,可汉服青年毕竟囊中羞涩,只能住100元以下的房间和吃十元一碗的面条。
洛阳在文旅流量变现方面与无锡也有一个筋斗云的距离,因此洛阳应利用无锡这次招商机会,把一些只知道玩穷游但不差流量的文旅项目与无锡合作,共同把相关产业搞起来。
洛阳等地现在的一个观点是,对于这次无锡的“反向招商”不用太过担心,应借此机会把自己占着资源但不擅长延伸产业的项目与对方合作,也许在人才培养和行业认知方面能有大幅提升呢?那不是好事吗?
无锡频频赴西安、洛阳招商,此类活动,媒体往往称之为“反向招商”。
但这,并不始于无锡。
事实上,2023年初,上海开启的“投资上海·全国行”系列活动,不仅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互动频频,更首次将视角放在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一度引发舆论高度聚焦。
“奔流财经社”2023年9月的文章《上海招商,一场“升维打击”大戏》中的两段文字,既是在分析上海招商“全国行”的意图与逻辑,却也恰可以解释今日无锡的动作因何为何。
第一段文字为:“在官方的表述中,推动上海和深圳跨域合作可以实现‘三个互补’:首先是产业互补,深圳新兴产业发展强劲,而上海的产业特点是大而全,推动两地产业互补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其次是资源互补,通过推动企业合理双向布局,将充分激发创新要素的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再次是结构互补。上海有众多央企总部和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深圳97%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两地协作可推动央企、国企和民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第二段文字是:“上海挑中的企业,也不是已经在当地发展得很好的企业,反倒是在寻找‘新人’。不盯着现成的优质企业,却要自己去找‘潜力股’——这样的招商方式,倒也是耐人寻味……在各地纷纷推出招商新政竞相争抢优质企业资源的情况下,转变服务意识,主动走出去,用这样的优势去探索、去挖掘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上海显然也是做好了拿自己的资源去哺育这些企业的准备。”
人民日报5月20日刊登题为《读懂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之道》的文章,文章说:
“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科学阐释‘地瓜经济’理论,深刻指出‘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再思考,这当是上海、无锡“反向招商”的最根本逻辑。
最后,再说一点小小的“有感”。
长三角地区城市往往都说“看上海、学上海”。
无锡赴西安、洛阳招商,或许正是一次“看上海、学上海”的精彩实践,还学得如此之快。
来源:鸟鸣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