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藕有技术、有销路,收入稳定多了!”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史院村村民杨修苗笑着说。去年,他和老伴在莲藕开采季忙活了半年,收入超过3万元。
几年前,史院村的莲藕种植还只是零散的家庭经营,产量低、销路窄。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杨业强的带领下,村里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进高产优质莲藕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莲藕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我们采用生态种植模式,藕塘水质好,种出来的藕又白又脆,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杨业强介绍。为了确保莲藕销路畅通,村集体主动对接市场,与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超建立稳定合作,形成“订单农业”模式。“现在村民只管种好藕,销售有保障,收入自然就上去了。”杨业强说。
该区史院村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莲藕种植。村里创新推行“土地大托管”模式,整合2个村民组的410亩土地,统一规划、规模种植,打造莲藕种植示范基地。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带动了20多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莲藕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深加工链条,后续还将推出藕粉、藕带、藕汁等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每到盛夏时节,史院村的400余亩荷塘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荷、拍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场景,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莲藕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杨会友说:“跟着杨书记,我从自己种到自己干,去年年收入已经能达到20余万元,很感激杨书记的帮助,让我从一个普通藕农变成了现在的合作社负责人。”
对于未来,杨业强充满期待:“我们将继续探索‘农旅+产业+文化’的发展模式,让莲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史院村的莲藕故事,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吴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