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隆坡举办的东盟峰会现场,即将卸任的菲律宾外长恩里克·马纳罗表示,菲方愿意与中方就南海问题达成“任何额外协议”,以维护地区和平。菲方的这个表态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歼-16多次出色完成驱离任务】
歼-16与外机缠斗50分钟,美军机最终被驱离
之所以说这个表态在“情理之中”,是因为美菲近期一连串的挑衅中,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反而在中方的驱离反制过程中吃到了不少苦头。
比如在本月初,央视曾经报道了解放军歼-16战机,在南海上空和美军机缠斗50分钟的消息。
岛内媒体也对该消息进行了报道,退役少将栗正杰表示,虽然说是缠斗50分钟,但很可能只有10分钟的对峙阶段,剩下的40分都是歼-16追在美军机后面执行驱离任务。
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也向菲律宾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任何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挑衅都将面临坚决的回击。
【央视报道截图】
另一个“佐证”来源于美方,从其此次事件后的“低调反应”来看,美军机显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原本试图在南海彰显实力的美国,却在实际接触中未能占得任何便宜,这种结果无疑削弱了菲律宾继续挑衅的信心,迫使其重新审视自身在中美博弈中的定位。
要知道,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挑衅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支持,但美军机“狼狈”飞离相关海域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专业性,也暴露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实际支持力度有限。
虽然美国长期以来,试图通过军事存在和外交手段来挑衅中国,但此次事件表明,当真正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击时,美国的反应显得低调且无力。
这可能让菲律宾意识到,依靠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风险远高于预期收益。因此,菲律宾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略选择,从而导致其态度软化。
【美国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依仗”】
菲方态度转变,是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当然,除了发现美国可能“靠不住”之外,菲方态度的转变也有着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与小马科斯近期在中期选举中的失利有关,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小马科斯上任以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南海问题上,却忽视了国内的经济情况,违背了自己竞选时的承诺,导致国内民众对经济问题的不满。
然而,美国在这方面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反而因挑起经济战而加剧了菲律宾的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自然成为菲律宾改善经济状况的关键选择。
其次,东盟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强调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过去的会议上,小马科斯曾试图将南海争端国际化,但并未得到其他东盟国家的支持。
这让菲方明白,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绝大多数东盟国家是背道而驰的,菲律宾若继续坚持强硬立场,不仅难以实现目标,还可能失去与其他成员国的良好关系。
最后,特朗普上台后带来了全球的不确定性增加,东盟的存在成为了菲律宾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最大的依靠。
在这个紧要关头,菲方不可能冒着自绝于东盟的风险,继续在南海问题上胡搅蛮缠,更不可能无视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菲律宾选择调整对外政策,试图暂时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给南海局势降温,并不是什么值得意外的事情。
【菲律宾外长的表态需要冷静看待】
菲方的表态不可轻信,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
当然,别看菲方现在表现得比较“通情达理”,但参照其一贯做法,我们也不用对此过分乐观。
一方面,菲方过去也曾多次做出类似表态,但随后却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行动,可见在这种事情上,菲方的信用度并不高。
另一方面,小马科斯自上台以来就表现出明显的“亲美”立场,这个情况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只要美方给出更多许诺,菲方大概率还会“故态复萌”。
【菲律宾需要用行动展示自己的诚意】
其实,菲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拿到美方给的好处;同时在经济上和中国加强联系,搭上中方与东盟合作的“快车”,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实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对于菲律宾当前的表态,我们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要求其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诚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双方在未来合作中建立互信基础,推动南海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菲方左右横跳什么都想要,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落空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对于菲律宾在东盟峰会上的表态,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菲方若真的想要“维护地区的和平”,就应该拿出诚意来,不要朝令而夕改,也不要继续在危险的道路上狂奔。
中方虽然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善意可以被利用,在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任何挑衅都将遭到反制,菲方既想“讨好”美国,又想吃到经济发展的红利,无疑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