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说要断网,另一半已悄然进化

图片

一半人宁愿活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

今年5月,英国标准协会在对1293 名年轻人调查后,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此外在这次调查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由于疫情,他们花了更多时间上网,每三个人两个人认为上网有害心理健康。

这份研究成果发布大约一周之后,英国卫报德国之声印度时报多国媒体跟进报道,大标题基本上都摘用了本文开头这句话,再一次点燃一个争议话题在线和离线哪一种才是生活方式

  互联网消失的一天

让我们顺着英国青年选择来到一个没有互联网周五

早上九点半,光窗帘透出来你睁开眼,猛意识手机闹钟没有然后穿上衣服急匆匆地铁赶,你下意识掏出手机闸机上这时候支付失灵替代方案要么回家找到十年前公交地铁卡要么自动售票机排队一张单程票当然,当所有人无法手机进站时闸机早已长龙部分人可能买不到毕竟出门现钞太少

好不容易公司打开电脑什么干不了上午11会议是你从未有过体验老板依旧在白板上排兵布阵指点迷津下面同事大家只能拿着中性笔笔记本写写画画,很多汉字已经不会写了,但好在可以打拼音,离开笔记本电脑遮掩开会摸鱼变得困难,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一个人讲话,其他人也不得不全程听下来,一改过去,一屋子人开会,但各干各事的懒散。

中午12有点饿此时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京东,无法叫外卖,于是同事们一起一公里最近一家湘菜馆门口等位长队餐厅店员递过来手写排号显示前面还有39

下午没有电脑手机没法用,企微、钉钉、飞书也消停了,反正没有网络于是给几个要跟进的项目客户,挨个拨打电话不知不觉,虽然项目推进依然困难重重看着手头笔记本已经记下一种莫名成就感上来

没有网络周报取消这是你入职以来第一次周五五点下班一身轻松赶过去还有一场饭局等着你在地铁上第一次真正闭目养生不需要借助任何app进行好几分钟的正念

家里那个晚上也是工作之后第一次不看任何屏幕夜晚。 

  一禁了之未必可行

如果偶尔社交斋戒过上不插电的一天或者几天可以接受如果回到一个没有互联网生活难以接受的毕竟数字世界不再是现实世界的镜像,而是构成存在境遇的本体维度。

不幸的是,美国的一些青少年可能遭遇某种程度强制断网

2024年3月25日,佛罗里达州州长罗恩・德桑蒂斯签署了一项法律,明确禁止 14 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并要求 14 至 15 岁的青少年在创建账户或使用现有账户时必须获得父母的同意

中国不太一样的美国社交媒体定义相当宽泛:允许用户创建个人资料、发布内容、与他人互动如点赞、评论、分享、私信形成社交网络或社区的在线平台或App。因此,在美国,包括Facebook、Instagram、TikTok、Snapchat、Twitter/X、YouTube、Reddit、Pinterest、LinkedIn、Discord、WhatsApp、Messenger、Telegram、BeReal、Nextdoor、Clubhouse等等认为社交媒体

佛罗里达州这项法案约等于州内青少年关闭大半个互联网社交媒体年龄限制法案在实施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和法律挑战凸显了儿童保护与数字权利之间的张力。

支持者认为有助于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大部分家长和部分教育界人士支持该法案,认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网络欺凌等日益严重。

反对者则担忧言论自由、隐私权和实际执行效果。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佛罗里达分部公开反对该法案认为该法案“剥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的权利”,并“对隐私和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还与NetChoice协作,挑战这项法案。 NetChoice代表多家主要科技公司的行业协会,成员包括Meta、Google、TikTok、Snapchat、X的科技公司行业协会

法案签署后第二天NetChoice 对佛罗里达州提起诉讼,理由是该法案违反了第一修正案(限制青少年和平台的言论自由),并且年龄验证要求侵犯了用户隐私。

虽然Snapchat、TikTok等部分平台已宣布配合佛州新规,主流社交平台开始加强年龄验证流程,如要求上传身份证件或通过第三方验证工具。美联社报道年龄验证要求虽出于善意,却可能迫使青少年转向更不安全的网络空间,且部分青少年通过VPN、虚假信息等方式绕过年龄验证,执法效果有限。

  社交媒体何罪之有?

佛罗里达州个头得克萨斯州在今年5月也计划推出类似法案旨在禁止18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目前已通过参议院委员会阶段,即将提交至得克萨斯州参议院进行投票表决。

佛州方案其实约等于青少年关闭半个互联网,那么他们为何社交媒体如临大敌综合两州法案大概可以小结三点原因

首先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感、自尊心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易受网络影响:青少年自控力弱,容易因网络霸凌、攀比、负面信息等受到心理伤害。

防止网络欺凌、骚扰和有害内容侵害。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高风险群体,社交媒体平台常成为霸凌、骚扰、辱骂的温床。青少年容易接触到色情、暴力、极端主义、诈骗等有害内容,但缺乏辨别和防范能力。此外青少年个人信息易被泄露,面临网络诱骗、陌生人骚扰等威胁。

最后原因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网络行为难以有效监管所以不如了之青少年常绕过家长监管,深夜刷手机、隐瞒社交账号,家长难以掌控其网络行为。一些社交平台对年龄限制执行不严,青少年很容易绕过注册门槛。学校难以全面覆盖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教育,难以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型风险。

如何处理青少年数字世界关系确实一个大难题,不过,在一个广泛数字化社会,彻底隔离青少年社交媒体的做法,未免过于一刀切是不是更好办法也未可知

  成为湿件人

在柏拉图洞穴寓言中,走出洞穴需要勇气与智慧。当代人正面临"数字洞穴"的新考验: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流量构建的虚拟认同、数据塑造的消费人格。

美国科幻作家鲁迪·鲁克1988出版的小说《湿件人》(Wetware)我们找到一种解法成为"湿件人"在这部小说中,鲁迪探讨了人类大脑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网络之间的融合与对抗,他把湿件人作为人类有机智能的代表,它作为人脑与机器、网络的接口强调人类作为信息处理者的角色和“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形成对比。

湿件人概念提醒我们,要回归自我重视身体感官体验主动管理数字生活不要把自己当作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或“数字奴隶”,而要主动感知、思考和选择坚守“人”的主导性,意味着我们要主动管理自己的在线行为,而不是被算法、推送、社交媒体牵着走。

“湿件人”理念有助于我们去平衡在线离线生活提升自我觉察关注自己的情绪、专注力、身体状态,及时觉察线上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定期数字排毒有意识地安排离线时间,去运动、阅读、与人面对面交流,体验真实世界的丰富性让技术服务于人,用番茄钟管理时间,用优质内容平台替代无意义刷屏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网络热点、算法推荐,保持独立判断力。

在数字洪流中成长为湿件人,既具备驾驭算法的数字素养,又保有触摸真实的生命温度,这种数字时代的理想人格,既是人类的自我期许,也是未来人类进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