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么让年轻人再次看到希望的?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71字,阅读需7分钟

1.日本社会近年来面临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2.为了提振年轻人信心,日本政府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人均收入和缩小贫富差距。

3.同时,日本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削减公务员工资,提高企业薪资,促进经济活力。

4.由于这些措施,日本应届生就业率提高,社会戾气逐渐减轻。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01

前段时间“黄杨钿甜”的事件很热,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讨论。
之所以很热度持续不下,不是有人在带节奏。
而是事件本身,戳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肺管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可以那么大?
都是10多岁的孩子,黄小花旦年纪轻轻,就接了几十部的戏(虽然没有什么存在感),住大别墅,戴疑似价值230万的耳环。
图片
差不多大的普通孩子呢?
考试的考试,找工作的找工作,待业的待业。
都是创业者,黄小花旦的父亲,竟然可以短短几年,就赚了亿万资产,精准命中生物检测赛道。
普通的创业者呢?
披肝沥胆,耗尽心血,九死一生。
很多人说,这是仇富。
不,这个社会有很多富人,大家并不是每个都恨。
老百姓恨的是什么?
机会不均等,财富的固化。
比如兴业银行最近就因为一个招聘广告上了热搜——如果客户到兴业银行存款1000万,那么他的子女,就能被推荐到一些世界知名的金融公司,包括但不限于,摩根大通、花旗、中金、中信、普华永道......
龙生龙,凤凤,有钱人家的孩子,现在就是有种。
哪怕是现在天天呼吁公平的胡锡进,也是很早就给自己女儿铺好了路。
图片

02

过去,我们的媒体总是嘲讽那些拼爹的人,学校也教育我们比爹不好。
但随着社会利益的固化,拼爹已经成了一种无可奈何,顺势而为的事。
从现在的相亲广告就能看出来。
我父母那辈结婚,基本上不问出身,主打看人品。
20年前呢,相亲要问到工作是啥,收入大概多少。
现在很多就要加上,父母是干嘛的,有没有退休工资?
这就回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时期,东晋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结婚考虑的不仅是郎才女貌,更多的是世家贵胄。
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实际上它暗含了一个社会心理:
年轻人不再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就能成功,而是更愿意相信——你的背景决定你的一切。
包括现在盛行的“摆烂”、“躺平”情绪,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届年轻人对“希望”这两个字,缺少了奔头。
你比方说今年的“520”,很多商家都反馈,收入比起往年大幅缩减,我找几个知乎高赞回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是骑手,不仅今年520,今年所有节日送花送奶茶下滑了80%以上。


做红娘的亲戚说过一件事,现在有部分出来相亲的男的,听到对方要所谓的仪式感,要节日表示表示的,秒拒,根本不管你什么条件。


520一分没花,母亲节给妈妈发了六百红包。


这些信息给到的一个指向性结论是:
这届男生变抠了,不爱花钱了。
但这不是道德的扭曲,也不是人性的沦丧,更不是男性的觉醒。
他的深层因素是:
年轻人工作不容易,工资不够高,不再相信爱情(既对未来失去信心)
从地产经济崩盘,再到特朗普对全球发动关税战。
一个大的趋势是:世界和时代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
图片
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进入存量市场,人的心态自然会发生变化,考虑问题也都变得现实。
我们先拿国家举例子,你就说美国,以前都是输出自由、文明、法治、国际主义精神。
现在呢?
自家的哈佛都不放过,什么狗屁留学生,滚蛋。
人也是这样,什么爱情、仪式感,都是虚拟的。
搞钱才是真的。
尤其是当下,对于一些正处于待业或者半失待业的状态年轻人来说,如果再加上家里的条件不好,那么一个残酷的事实是:
他们就几乎丧失了恋爱的资格。
图片
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我们看隔壁的日本也是这样,90年代地产泡沫之前,日本男生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当时的影星高仓健,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中国女性。
广末凉子为代表的日本女性,也是朝气蓬勃,天真烂漫。
中国年轻人追崇的浪漫,很多都是从当时的日剧里学的。
但90年代一过,日本社会从追崇硬汉,变成了“废柴”有理。
日本女性的追求,从“三个钱包理论”,到对象是个正常人就行。
大久保公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女。
图片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
因为经济变了。

03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意识到,要以日本为鉴。
怎么为鉴呢?
其实日本这失去的三十年,一直在做一个工作:
努力提升人均收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首先,他们推行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其实90年代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但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这样下去,会让年轻人失去斗志,看不到希望。

所以他们通过制度调节,促进国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强调: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经济增速。

围绕这个目标,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社保体系、要求企业建立员工长期雇佣和工资增长机制(到了一定年龄后不得无故辞退)。

如此一来,年轻人就看到了奔头,中年人也敢花钱了。

图片

也许经济不再高速增长,但考虑到大家收入都差不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戾气也就没那么大。

其次,他们改革了收入分配机制。

限制“老干部”们的福利,增加年轻人的工资。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青年失业率一度超过10%,公务员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很多日本人的选择。

起初,64%的日本应届大学生都参与了公务员考试,录取难度一路水涨船高,个别岗位的录取成功率不到3%。

其原因,就是相比于普通人,日本公务员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

图片

但到了1998年,日本认识到:再这样下去,经济会越来越没有活力。

于是开启了体系内工资改革——从1999年开始,日本内阁连续五年削减国家公务员工资。

降幅总计超过40%,近乎腰斩。

到了2023年,日本地方公务员的平均年工资已回落到470万日元,仅为90年代最高峰时期的50%。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企业薪资逐渐飙升。

今年日本传出了一个好消息:

日本应届生有了98.1%的就业率,26年毕业生就业内定率高达72.9%。


图片

我知道这么说,一些人是不能接受的,可数据就是如此。

今天我们看看网上年轻人的呼声,是不是也在呼唤这些措施呢?

今年去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考察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中国旅行团都是老年退休人士居多。

问导游为什么。

导游的话也很直接:现在也就他们有钱有闲。

年轻人,工资高的,往往要加班,没时间出来玩。工资低的,也不可能出国玩。

兜兜绕绕一大圈,其实我只想说三句话:


1 打破既得利益者维系自身利益的机制,让机会尽可能平等,否则社会戾气会越来越重。


2 改革分配机制,多增加年轻人的工资和休息时间,否则经济不会有活力。


3 不要因为说了些不中听的,就把文章搞没了,这不是自信的表现。


以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