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依托于“外卖生态”的配送、佣金及在线营销三大业务都实现了同比增长,推动其核心本地商业收入同比增长17.8%。
按照美团自己的解释:
配送服務的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即時配送交易筆数增加及由於全國範園推出會員項目使得於配送服務收入中扣除的補贴减少。佣金的收入增長主要受交易金額增加所推動。在線營銷服務的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在線營銷活躍商家數量增加。
我个人认为,交易笔数增加得益于今年一季度“消费”层面的复苏,社零总额同比增速,相比去年加快1.1个百分点,达到4.6%。
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速4.7%,快于社零增速,虽然不及去年一季度,也主要是由于基数原因所致(2024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对比的是2023年1季度,2023年一季度,全国还处在羊了又羊的阶段,消费基数超低)。
消费“复苏”带来了外卖市场规模的扩容,也带来了美团交易笔数的增长。
(美团在整个2024年主营业务营收增速还维持在20%以上,今年增速缩水至20%以下,虽说在预期之中,但也说明外卖市场确实要迈入存量竞争时代)
图源网络 饿了么逐渐失势
另一方面,饿了么作为行业老二,市场份额持续缩水,恐怕也是美团交易笔数增加的原因之一。
(美团与饿了么市场份额之比近三年来,从2:1逐渐变成3:1,饿了么和阿里该反思啊)
除此之外,美团配送服务收入中“扣除的补贴减少”了,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吧,目测美团的配送服务收入是以“扣除补贴之后的净收入”计量的,补贴少了,计入的净收入自然就多了。
而补贴减少的核心逻辑其实是消费者加入会员后变得更加忠诚,愿意体验更多的消费(虽然这些消费的补贴是减少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员粘性,实现了平台和商家的双赢。
至于消费者,恐怕在财报公布之前,还不知道自己被薅羊毛了吧。
佣金以及在线营销服务增长的逻辑与上述是一致的,主要得益于“消费层面”的复苏,消费复苏带来了商家的活跃度。
逻辑上还是比较顺的。
新业务主要是指食杂零售(包括小象超市、美团优选),本来是美团寄予厚望的部分,结果表现相对拉胯吧,作为新业务,收入增速基本上与外卖业务持平(略高1个点),这种表现是不及格的。
不过这块业务也实现了减亏,比去年少亏5个亿。
还有一个是未分配业务,根据美团的解释:
未分配項目主要包括(i)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ii)收購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i)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其他金融投資之公允價值變動;(iv)其他收益/(虧損)淨額的若干項目;及(v)若千公司行政支出及其他项目。未分配項目不分配至各分部。
这块业务减亏超过10个亿,为美团一季度净利润增长立下大功。具体来讲,薪酬、无形资产摊销以及行政支出等项目难以发生大的变动;那么只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其他金融投资之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减亏了。
这部分比较虚,属于“浮盈、浮亏”的部分,即未实现损益,不变现的话,就不能带来真实的现金流。
但对损益表确实是有很大影响。
非常明显,虽然成本各项在绝对金额上都在增加,但占收入的百分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团的经营利润率。
说明美团在“节流”方面,下了苦功夫。
这也是最近两年,各大巨头都在做的事情,至于节流的方式,除了“提倡减少浪费”之外,无非就是“再苦一苦”牛马们:“没有加班费的加班再多一点”、“茶歇标准降一降”、“差旅标准降一降”、“涨薪幅度降一降”、“不行就裁点人吧”。
当然,美团在现金流方面表现非常强悍,截止到一季度,美团账上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150亿,单季度净增自由现金流444亿,表现可谓恐怖。
除此之外,美团的流动资产当中,还包含短期理财投资654亿,账上流动资产总计达到2206亿,而流动负债1056亿。
折算下来,流动比率2.09,速动比率也高达1.9,超越了大部分互联网巨头,资产负债表表现非常强劲(看得很舒爽)。
一通分析下来,美团的业绩增长主要靠“内功”,业务线条上的表现一般,但好于竞争对手,利润上的高增长更加倾向于“一次性”,不可持续。
这是潜在的风险,但现金流的充沛,以及资产负债表之健康,也给了王兴底气,这或许是王兴敢于放话“不惜代价赢得竞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