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以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了更好地讲好恩平“百千万工程”的故事,恩平市委宣传部联合各媒体,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媒体看变化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推介恩平市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服务广大群众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变化。今天推出第六期《牛江镇昌梅村:侨心润故里 赤子绘新章》。
赤子还乡:从乡愁到乡建的动能转换
23年前,冯健强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拼搏的年纪背井离乡,踏上了异国他乡的谋生之路。2023年,冯健强趁着探亲的机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激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儿时在家乡的点点滴滴。在出国的这些年里,他时常通过父亲冯耀源的讲述和照片,了解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听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便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家乡的新模样。
当车子缓缓驶入昌梅村,冯健强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记忆中那个简陋的村庄已经完全变了样。曾经杂乱无章的牛栏、猪舍,如今已被整洁美观的咖啡店和热闹的小广场所取代。广场上铺着干净的砖,还搭了个百姓舞台,时不时有村民在上面唱歌跳舞。
牛江镇昌梅村。
冯健强沿着村子的道路缓缓走着,眼里满是惊喜与自豪。他看到路边的房屋粉刷一新,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展示着昌梅村的历史和文化;看到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格外舒畅。他不禁感叹道:“家乡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这一刻,他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瞬间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
老宅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冯家老宅位于启航大道最显眼的位置,当冯健强和冯耀源站在启航大道上,看着自家破旧的老宅与周边崭新环境形成的鲜明反差,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决定为村庄的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冯健强和冯耀源立即行动,精心设计老宅的改造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他们不断思考如何将海外的先进经验与昌梅村的本土特色相结合,让老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看到咖啡店取代牛栏、猪舍时,我明白了乡村的振兴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产生共鸣。”冯健强表示。“昌梅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些都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改造老宅时,我们注重保留老宅的原有结构和一些传统元素,如青砖、古老的木雕等,同时又引入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如大面积的玻璃落地窗、开放式的空间布局等。”冯耀源总结道。
牛栏咖啡馆。
改造后的房子焕然一新,成为村里的新亮点,吸引了许多村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老宅新生仅是起点。房子改造完后,冯健强和冯耀源并未满足于此。他们觉得不能只享受这份美好,更要为“百千万工程”建设添砖加瓦。于是,他们积极投身其中,与村“两委”干部共同探讨村庄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如发展乡村旅游、推广特色农产品等,并主动参与到相关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中。
冯健强与村“两委”干部共同探讨村庄的发展规划。
双向赋能:构建侨乡振兴共同体
冯健强和冯耀源的故事,只是昌梅村众多侨胞与家乡双向奔赴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牛江镇越来越多的侨胞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冯健强与村干部探讨村的建设。
昌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富强表示,“百千万工程”给昌梅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已有超6名侨胞返乡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侨胞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丰富的资源网络。他们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特色产业、支持教育医疗事业等方式,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牛江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牛江镇“百千万工程”的亮点在于充分发挥侨乡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项目。未来,将以昌梅村为样板,进一步挖掘侨乡资源,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覆盖,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牛江镇将加强与侨胞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侨胞返乡投资创业服务机制,为侨胞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才引进、推动文化建设与传承,不断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来源:恩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浪莹
责任编辑:张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