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4日,特朗普下令对NSC进行大规模清洗,要求多名涉华事务官员在30分钟内收拾个人物品并离开白宫,仅有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简以荣得以留任。这场“大清洗”不仅在白宫内部掀起波澜,也对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带来深远影响。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历来是美国总统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上的重要决策机构。近年来,其人员规模一度扩大至近400人。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开始对这一机构进行裁员和改革,声称要“缩小规模,降低成本”。而此次清洗行动,官方理由依然是成本问题,但外界普遍认为背后有更复杂的动机。
首先,此次清洗被认为是特朗普对中美贸易战失利的反应。在贸易战中,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施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自身经济损失。特朗普认为,这与涉华事务官员提供的错误建议有关。特别是在中方强硬反制后,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导致政策效果不佳。清洗这些官员,或许是特朗普试图为政策失误寻找“替罪羊”。
其次,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一向以“直觉决策”著称。他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判断,而非听取顾问团队的专业建议。清洗行动让特朗普进一步集中权力,减少了外界对其决策的干预。这种做法虽然符合其个人风格,但也可能增加政策失误的风险。
此外,泄密丑闻也加剧了特朗普对官员的不信任。此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及其副手黄之瀚因泄密事件被解职,这让特朗普对白宫的某些官员更加不满。涉华事务官员因此成为下一批被清洗的目标。
然而,这场清洗行动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复杂性要求美国拥有一支专业且稳定的团队来应对挑战。清洗行动可能导致经验丰富的官员流失,削弱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也为中美关系的管理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国际视角看,中方可能将这一人事调整视为美国对华政策不稳定的信号。未来,中美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特朗普“大清洗”的后续影响还将波及白宫内部的权力格局。削弱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可能导致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失去专业性和战略稳定性。
此次白宫“大清洗”是特朗普执政风格的又一次体现。尽管清洗行动可以短期内集中权力,但其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的长期影响仍然存疑。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平衡决策效率与政策稳定性,或许是特朗普政府需要面对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