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人民法院硬核出击执结“隐名借贷案” 击碎老赖侥幸心理

近日,双辽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凭借抽丝剥茧的调查能力与刚柔并济的执行手段,成功破解一起历时11年的“隐名借贷案”执行难题,让企图以曾用名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最终服判履行,为司法权威注入强劲保障。

2014年,王某等人分两次向丁某借款35000元,约定月息二分。借款到期后,面对丁某的多次催讨,王某等人避而不见。2016年4月,丁某将王某等人诉至双辽市人民法院,经法院公告送达开庭传票,王某等人仍拒不到庭,法院依法缺席判决其限期偿还本金及利息。然而判决生效后,王某等人不仅未履行义务,更利用外出务工藏匿行踪,导致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丁某再次向双辽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干警根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奔赴王某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村委会开展深入调查。通过多方走访核查,发现王某在借条上签署的竟是曾用名,其真实姓名为王某某。这一关键突破打开了执行缺口,干警们迅速锁定王某联系方式,并通过线上查控系统成功冻结其银行账户内部分资金。

面对执行干警电话通知,王某仍妄图抵赖:“我不是王某某,凭什么找我还钱?”执行干警当即告知王某已调取出他的户籍证明等多项证据,并耐心释法:“使用曾用名签订借条、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行为已构成典型的规避执行和逃避执行,若继续拒不还款,法院将依法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法律威严与铁证面前,王某最终卸下侥幸心理,主动将案款本金、利息及迟延履行金共计7万余元汇入法院账户,这起历时多年的“骨头案”终于圆满执结。

这起案件的成功执结,彰显了法院打击逃避、规避执行行为的坚定决心。双辽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线上+线下”执行联动机制,强化调查取证与法律震慑力度,以“零容忍”态度维护司法裁判权威,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让法律文书不再成为“空头支票”,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让每一份判决都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实盾牌。

来源:双辽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