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高考粽”

刘应红

去年端午节,我回到老家,陪伴七十多岁的父亲过节。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眼神总是透着茫然,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往昔的诸多事情,都从他的记忆中溜走,即便见到我,也认不出来了。

饭桌上,各色粽子散发着悠悠清香,那香气萦绕,氤氲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谈笑风生。不经意间,我瞥见父亲趁着我们说话的间隙,偷偷地将几个粽子往口袋里塞,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活像一个生怕被人发现的小偷。

我心里猛地一惊,正满心疑惑时,只见他缓缓站起身,朝着门外走去。我赶忙跟上去,轻声问道:“爸爸,您要去哪儿呀?”他停下脚步,眼神里闪过一丝坚定:“我要去学校给我儿子送粽子。”我心头一颤,又追问:“您的儿子是谁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儿子叫雪松(我的乳名),他在学校读高三,今年快高考了,没有时间回家过端午节,我得到学校给他送粽子。”

那一刻,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1988年的夏天,我正处于高考备考的关键时期,每日沉浸在书海与习题之中,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过端午节。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的清晨,我如往常一样在教室里复习,全神贯注地啃着书本。下课后,我走出教室,想在外面透透气。突然,听到有人喊我,循声望去竟是父亲,我快步跑到他面前,又惊又喜。父亲脸上挂着一丝笑容,右手背上有几道鲜红的伤痕,还渗着血。

我急忙问道:“爸爸,您怎么来了?您的手怎么受伤了?”父亲却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从怀里掏出一个袋子递给我:“今天是端午节,记得你最爱吃粽子,今天一早,我就骑自行车给你送来了。今年你高考,吃了粽子就能高中。”我接过袋子,拿出一个粽子,还带着余温。

我一边吃,一边听父亲讲述。原来,为了让我能在端午节吃上粽子,父亲前一天起床后就开始做粽子。端午节这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骑着那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赶了几十里路,只为尽快将粽子送到我手中。谁知,半路雨势加大,父亲穿着雨衣,视线受阻看不清路,再加上道路湿滑,不慎摔倒在地,碰伤了右手,可他顾不上身体的伤痛赶到了学校。看着父亲疲惫又欣慰的笑容,我紧紧握着那带着父亲体温的粽子,心中满是感动。

那年7月,我带着父亲的期望走进考场,最终考上了一所大学。

眼前的父亲虽然记不清许多事情,却没有忘记1988年那个即将高考的儿子,记得要给儿子送寓意“高中状元”的粽子。疾病像橡皮擦一样,一点点擦去了父亲的记忆,却始终无法抹去他对我深深的爱。

父亲的“高考粽”,不只是一份美味的食物,更是父爱的象征。它承载着父亲对我深深的期望与祝福,跨越时光的长河,温暖着我的心。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父亲的爱,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最温暖的港湾。

【来源:恩施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