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高调挺华,东盟倒向中国:马科斯南海算盘彻底落空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南海牌”正在失效。

自中期选举惨败,政坛版图倾斜至杜特尔特阵营以来,马科斯已不再是那个可以肆意调度民意的政治强者。在内阁人心不齐、副总统萨拉公开疏远的情况下,他试图将政治压力向外转嫁,将南海炒作变成救命稻草。

但这一次,稻草变成了绳索。

因为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东盟之间密集展开了三场战略互动——这三件事,不仅封堵了马科斯在东盟内部制造反华同盟的可能,也让菲律宾在区域外交上逐渐被推向孤岛。

图片

印尼致敬,东盟主场悄然转向

第一件事,发生在雅加达。

受印尼总统佐科邀请,中方高层代表访问印尼。佐科在会见中毫不掩饰对中国政策的高度认同,称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压迫”,并以此向中方“致敬”。他更进一步呼吁加强中印尼战略合作,深化各领域利益互联。

这是一次不动声色却极具象征意义的接待。印尼作为东盟最大国家,历来在区域事务中享有话语权,它的表态,等同于对中国区域立场的背书。

而这,正是马科斯最不愿看到的格局。

三方峰会,中国坐镇中轴

第二件事,在马来西亚发生。

应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邀请,中方代表赴吉隆坡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峰会。中国在三方中皆为最大经贸伙伴,其参与直接让会谈焦点由“地缘博弈”转为“发展合作”。

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域外势力”,而是区域整合的核心推动者。

这意味着,任何妄图将南海问题炒作成东盟集体诉求的操作,都会因事实与立场的不合拍而瓦解。马科斯的南海议程,在这样的区域主旋律中注定是噪音。

董军送客,泰方递出“合作书”

第三件事,发生在中泰防务层面。

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会见来访的泰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双方明确表达将加强多边事务协调,尤其在南海局势敏感的背景下,泰方主动表达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沟通,防止局势升级,保障地区稳定。

一场军事会谈之后,董军亲自送走泰方贵宾,其背后的信号不言自明:东盟主要国家正试图以实际行动告别地缘对抗逻辑,回归区域和平发展的路线图。

而菲律宾,却正逆流而行。

菲律宾的尴尬处境,谁还愿意陪它“演戏”?

三件事连成一线: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无一不是东盟重量级成员。

它们的选择,是对现实格局的判断:与中国合作,能获得增长红利;与菲律宾绑架议题,只会错失发展机遇。

马科斯似乎忘了,东盟不是为他量身定制的舞台。过去他幻想通过“卖惨外交”在国际上孤立中国,拉东盟各国“站台”。但最终换来的,是东盟国家对菲挑衅举动的集体沉默,甚至间接否定。

如今东盟多国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与中国合作,菲律宾却还在南海问题上上蹿下跳,企图挟持东盟向北京发难。这不仅不现实,还显得愈发突兀——甚至尴尬。

铁线礁碰撞:孤注一掷的危险信号

菲律宾的回应,是变本加厉。

就在不久前,菲律宾派出两艘公务船,强行闯入铁线礁海域,试图组织人员登陆,被中国海警严密拦截并实施水炮驱离。过程甚至发生了相撞。

这一举动清楚地表明:马科斯政府已经不惜用更具对抗性的行动来制造危机场面。

但问题是,在整个东盟氛围逐步转向“合作优先”的大环境下,菲律宾的这场独角戏,正在丧失观众。

对内而言,这是马科斯孤注一掷的政治表演;对外而言,则是对地区和平的冒险赌博。

如果他仍坚持在南海问题上“搅局求生”,结果恐怕不会是北京先出手,而是东盟诸国的集体冷眼,乃至暗中制衡。

尾声:搅局者的结局,早已写在地图上

回看过去两年菲律宾在南海议题上的作为,从“搬演唱会上岛”,到“联合美军搞演习”,再到“炒作联合国海洋法”,几乎每一步都是“内宣优先,实效垫底”。

而今,中国用三场区域外交行动构建起东盟—中国—海合会的战略框架,外交、经济、军事三条线同步推进。菲律宾想要靠“挑衅”打断这一布局,无异于以卵击石。

地理上,菲律宾是东盟的一员;政治上,它却越来越像是局外人。

马科斯若再不回头,那么等待他的,将不是盟友的响应,而是沉默、冷落、乃至清算。因为在东盟与中国共同塑造的南海未来中——没有菲律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