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心灵守护者”更需守护:教师心理健康不应成为教育盲区

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校园里总会掀起关注学生心理的热潮…… 然而,与学生的“聚光灯”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灯下黑”——他们既是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又是被忽视的隐痛承受者。这些每天为学生疏导情绪的引路人,自己却往往在高压工作中独自承受心理重负。

教育忽视的“心理高压区”。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的调研结果触目惊心:50余万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达17.8%,78.6%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更值得警惕的是,教师心理问题形成“连锁反应”,教师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通过日常教学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

教育评价体系的多重枷锁。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加剧了教师的价值焦虑,在“唯分数论”主导下,升学率、优秀率、竞赛获奖数成为悬在教师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些刚性指标,让教学工作异化为数据竞赛,将教育成果简单量化的评价标准,使教师沦为 “数据劳工”,职业认同逐渐被功利化目标扭曲。

社会期待绑架下的“心理孤岛”。传统 “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崇高定位,使教师群体陷入 “圣人化” 道德绑架。社会普遍默认教师应始终保持耐心、温和、正能量的公众形象,却忽视其作为普通人的情绪需求。社会对教师的“圣人化”期待,正在形成无形的心理枷锁,迫使教师长期进行情绪伪装,形成 “微笑抑郁” 的潜在风险。

守护教师,就是守护教育的根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若摇树的“园丁”自己已枝叶凋零,又如何滋养幼苗的成长?当我们在心理健康日为学生种下心灵成长的种子时,更应为教师送上一片遮风挡雨的绿叶。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呵护教师的心灵绿洲,就是守护教育的春天。(河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