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台股东大会上的饮品革命引发关注,一瓶售价21元的蓝莓汁取代了标价3000元的飞天茅台。
2.茅台政务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35%降至2024年的18%,直接导致贵州茅台的营收增速跌破两位数。
3.由于政策压力,白酒企业纷纷寻求合规创新,如成立“合规产品开发部”,专门研发适用于政务场景的百元价位产品。
4.同时,白酒企业面临代际转换率的挑战,如何吸引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成为转型方向。
5.事实上,这场行业变局是白酒产业的价值回归,能够同时驾驭政策合规、代际沟通与资本期待的企业才能在估值重构中赢得新席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海报新闻记者 沈童 贵州报道
今年茅台的股东大会格外引人瞩目,在茅台国际大酒店的自助取餐区,一杯售价21元的蓝莓汁取代了标价3000元的飞天茅台。而就是这个细节,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一波不小的震动:三个交易日,茅台股价振幅达8.7%,二线酒企普遍出现5%以上的跌幅。然而,这个发生在2024年股东大会的细节调整,其实也是观测中国白酒产业转型的棱镜……
政策红线倒逼企业向多元化场景渗透
就在茅台晚宴的当天,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也不得上酒”。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茅台的这一举措,正是对《条例》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实践。但是,这也对依赖政务消费的高端白酒形成精准打击。
数据显示,茅台政务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35%降至2024年的18%,直接导致贵州茅台的营收增速跌破两位数。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白酒板块整体估值中枢下移,具有多元业务布局的企业开始获得估值溢价。
这种政策压力传导至企业经营层面,也催生了“合规创新”的特殊现象。茅台提出,以生态农业公司产品替代主品牌,如此一来,既规避了政策风险,又实现子公司产品的场景渗透。某二线酒企高管向海报新闻记者透露,其公司已成立“合规产品开发部”,专门研发适用于政务场景的百元价位产品,而这种“政策适应性创新”也正在成为行业的标配。
“代际鸿沟”让企业在战略上摇摆
此外,记者注意到,今年茅台的股东大会上,股东的年龄构成不再是清一水的50、60后,90后股东为这个老牌白酒企业带来了年轻的气息。
对于茅台换蓝莓汁,90后股东显得格外感兴趣,“其实来股东大会,喝不喝茅台并不重要,公司消费转型时代如何突破固有思维,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位90后股东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这一观点和老股东在社交平台抱怨“失去了参会仪式感”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一代际认知割裂也颇具象征意义。
现如今,白酒消费市场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青年者得天下”。因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35岁青年人口占比为28.35%,规模近4亿人。若按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的标准估算,这一群体能够带动11.29万亿元的消费量。毫无疑问,青年群体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
根据《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消费白皮书》数据,白酒消费者中,94年之前出生的占比为82%,95后占比仅为18%。另有数据显示,传统白酒在90后的渗透率只有37%,年均增速为-3.6%,而35岁以下消费群体对高度白酒的接受度更是仅有23%。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白酒,成为传统白酒企业寻求转型的方向。
但是作为中国白酒企业的龙头,茅台的年轻化策略呈现出“产品先行,场景滞后”的特征。从酱香拿铁单日销售542万杯的盛况,到数字藏品认购超百万用户的成绩,这些创新虽创造了流量峰值,却未能有效转化为传统白酒消费。正如某投行分析师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表达的观点一致:“资本市场更关注年轻产品的持续盈利能力,而非短期营销声量。”
消费转型重构资本定价逻辑,企业探索品牌转型路径
在茅台股东大会后的三个交易日,贵州茅台股价震荡幅度达8.7%,市场二线酒企股价跌幅也超过5%。这种波动背后,无疑是投资者对酒企在政务依赖度、场景拓展力和代际转换率等核心问题上的重新评估。
根据数据计算,政务消费占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对应企业估值折损0.8倍PE;在场景拓展力方面,具备便利店、咖啡店等新渠道布局的企业,估值溢价达20%;代际转换率方面,Z世代消费者占比达15%以上的酒企更受资本青睐。
而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2%,增速远超白酒主业,其在集团内部的估值权重提升至12%。这种结构性变化,也正在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维度。
其实,目前已有不少传统白酒企业进行了类似茅台的探索实践。比如五粮液,主打务实,推出小瓶装、光瓶酒,将大众产品线占比提升至35%;泸州老窖则选择跨界,联合茶饮品牌开发微醺系列,开辟"轻酒精"市场;洋河股份开启数字转型,投入3.2亿元建设元宇宙酿酒系统,培育虚拟消费场景。
这些探索路径虽各不相同,但目标都为破解“场景单一化”的困局。咨询机构欧睿国际预测,到2027年,非传统餐饮场景将贡献白酒行业25%的营收,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价值链条的撕裂与弥合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茅台早已超越了消费品的范畴,其价值与价格的割裂让一瓶白酒有了投资属性。2019年,贵州茅台酒的市场零售价曾攀升至3000元/瓶以上,而目前,飞天茅台的出厂价仅1169元,溢价率高达300%。即便没有溢价,经销商按照1499元的指导价销售也有28%的毛利,仍然是中国零售市场上价格最坚挺的白酒。而当股东大会撤下飞天茅台,这种建立在政务消费和投资属性之上的“价格神话”根基也开始松动。
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茅台将直销比例从40%提升至60%,理论上可增加约200亿元利润,但需要付出品牌价值稀释的代价。正是这种两难选择,解释了为何企业宁愿选择蓝莓汁这类“安全牌”,而非直接调整主力产品的价格体系。
总而言之,这场始于一杯蓝莓汁的行业变局,实质是白酒产业的价值回归。当资本市场不再为“权力消费”叙事买单,当年轻人用味觉投票重构消费逻辑,那些能够同时驾驭政策合规、代际沟通与资本期待的企业,才能在估值重构中赢得新席位。而张德芹的餐盘里,盛着的或许正是中国消费市场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