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西翼,一度是美国对外战略运筹帷幄之所,如今却在特朗普的一纸命令下风声鹤唳、哀鸿遍野。国家安全委员会,从冷战余烬中崛起的“地缘指挥中枢”,如今正被以惊人速度斩断神经、削去肌肉,只剩下一个蜷缩在总统背后的骨架。这场静悄悄的清算行动,不仅震动了华盛顿的神经末梢,更对美国对华政策释放出一记诡异而复杂的信号。
2025年5月,特朗普再次挥刀,直接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规模从几百人压缩至几十人。这不是常规精简,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清洗。在这次重组中,被“扫地出门”的,正是那一帮精于对华博弈、专事地缘遏制的安全事务“老手”们。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亚洲事务组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连华尔兹这位曾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被外放为驻联合国代表的高官,也在5月1日被果断撤职。此前不久,推动“印太战略”的技术主管戴维·费思亦被以“象征性目标”的名义拿下。
至此,特朗普几乎亲手捣毁了过去二十年塑造“对华强硬”路线的核心机构——而国家安全委员会,正是那口“反华黑匣”的主机板。
国家安全委员会“去功能化”,是孤立主义的回潮,还是对华策略的重置?
国家安全委员会自1947年杜鲁门设立以来,一直是白宫政策机器的润滑剂和齿轮枢纽。从基辛格到布热津斯基,从赖斯到鲍顿,无数美国对外政策的“硬转弯”都源自这间紧邻总统办公室的封闭会议室。而今,这台多年以来高效运转的机器,正在被特朗普“亲自裁弯取直”,削成他一个人能驾驭的工具。
特朗普从不掩饰他对“专业意见”的不屑。他的政策偏好向来直觉至上、利益优先。在他眼中,国安会这帮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忠,而是太复杂、太讲“博弈平衡”,反而影响了他拍板的速度和效果。
而正是这帮被打包送走的安全顾问,构成了美国对华鹰派的编队骨干:亚洲事务主任卡纳帕蒂曾是美国在台协会的军事代表,费思则是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战犯家族成员,长期主张对中国实施全面遏制。他们将国家安全委员会变成了对华遏制的发动机。
如今,这口“发动机”被拆卸归零。
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终结?显然不是。国务卿鲁比奥,曾是参议院最凶猛的对华斗士之一;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出身福克斯新闻的政治嘴炮,在攻击中国问题上从不含糊。他们并未受此次“清算”波及,反而被特朗普放到了更靠前的位置。
特朗普不是不搞对华政策,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国家安全委员会被清除的,是“战略设计者”;留下的,是“话语执行者”。他不需要复杂的平衡,只需要足够忠诚的扩音器。
地缘政治让位于关税铁拳,特朗普另起炉灶的算盘
这一轮重组,与其说是特朗普“解散安全团队”,不如说是他用孤立主义逻辑重新布阵。特朗普一向厌恶多边主义、不信任联盟体系、蔑视外交惯例。他宁愿亲自拍板、直接加税,也不愿被安全顾问“教育”什么叫“全球战略协同”。
他可以在一周之内连续发出数道对华关税行政令,却在三个月内几乎从未提及南海、台海、甚至中俄关系。这种“经济先行、政治克制”的怪异配置,恰恰反映了特朗普极端实用主义的思维:关税能立竿见影,军演与演讲不过是虚张声势。
有人甚至据此预测,特朗普可能希望与中国达成一个“交易”,以换取经济上的快速回血。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在特朗普的世界里,“交易”永远是手段,不是目标。他会为了关税对盟友痛下杀手,也会为了一纸军售把亚洲推向火药桶。
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旋律不会逆转,但节奏和力度正悄然变调:过去是制度化遏制,现在是随特朗普情绪摇摆;过去是协调一致的安全机制,现在是“一个总统的对华认知”。这是更危险,还是更可控?答案只能从行动中找。
华盛顿的黑箱正在解构,台海与南海博弈或迎来“新变量”
特朗普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去功能化,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未来美国外交安全政策的可预测性将进一步下降。
例如,在中国议题上,赫格塞思和鲁比奥仍在充当传统鹰派的“外交门面”。3月赫格塞思访问印太司令部,公开将中国列为“步步紧逼的挑战”,要求将台湾防御“置于核心优先”;4月,鲁比奥在布鲁塞尔向北约外长高喊:“中国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与繁荣。”在这场“去机构化”的过程中,真正被消解的不是遏制意图,而是战略制衡的逻辑与多方制衡的可能。
国安会的解体,未必带来政策转向,却必然削弱了专业权衡的空间。特朗普重用“话术高手”而非战略家,意味着美国外交决策将更多受到民粹倾向和短期目标驱动,缺乏结构约束和系统性评估。
这会对台海、南海局势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或许未来某一日,白宫凌晨一纸命令,便能将一个地区推向风暴前线;也可能在风口浪尖之际,特朗普忽然转念,把战机停在跑道上不再起飞。
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战略风险。
特朗普的“一票否决权”,比鹰派更不可控
这场针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肃清行动”,本质上是特朗普对制度中介的不信任与敌意的又一次爆发。他要削弱“专家制”,让权力回到他能随时拿起放下的“个人判断”之上。这种个人化、直觉化、碎片化的外交模式,正在把美国带入一种难以预测的轨道。
未来的中美博弈,很可能不再是“中美制度体系”的对撞,而是与一个高度个体化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白宫主人直接过招。这并不意味着局势会缓和,只意味着每一个决策拐点,都充满了不确定的变量与突发的风险。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清零”,不是终局,而是一场新剧的开幕。特朗普正将美国外交从结构理性,拖入他个人的政治直觉。中方若欲沉着应对,需读懂的不是美国体制,而是特朗普这颗流动不居的变量。这才是真正的博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