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如何推动科学家精神由科技界辐射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已成为科技文化建设的关键课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新时代传播科学文化的有力举措,更是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
2025年5月30日,是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一周年。过去一年,博物馆依托丰富的实物藏品和史料资源,策划实施了系列主题展览、专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集资料典藏、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于一体的功能体系,在科学家精神的社会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记录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历史,也塑造着公众对科学本质的认知,为大力弘扬、持续传播科学家精神构建了空间和场域。
科学历程的全景呈现
与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博物馆展览是经过筛选、组织和解读的知识集合,能够系统、深入地呈现一个主题,引导观众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通过结构化叙事与实物展陈,系统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每一场展览都围绕清晰的主题展开,经过专家策划和材料遴选,让观众不仅了解科技发展的来龙去脉,也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选择和历史担当。
“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以钱学森、朱光亚等人为代表,展现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的真实经历。展览通过实物展品、历史照片和口述资料,复原了他们投身科研、开拓新兴学科的史实,也表现了他们在特殊历史节点中所肩负的重任。这些素材让观众看到,科学事业的建立不只是知识体系的重构,更是一种理想驱动下的社会参与。
“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聚焦110位工程师与百余项工程项目,通过大量实物与案例展示了中国工程科技从基础薄弱到自主发展的关键进阶。展览强调,许多重大工程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摸索与反复试验中推进的,凸显了集体协作、技术积累与制度支持在原始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专题展”梳理了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关键技术突破到支撑能源体系运行,从早期电力人才的培养到行业体系的逐步完善,展览呈现了电力科技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社会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专题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些展览涵盖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不同要素,包括个体经历、工程实践以及行业演进,串联起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体图景。它们不仅帮助观众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成果的形成逻辑,也展示了背后的政策引导、制度安排与集体协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历史与人物、成果与理念融为一体,让公众在感知科技变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科技发展的运作机制与现实基础。
科学榜样的立体刻画
作为社会公认的卓越榜样,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与人生轨迹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科学家的形象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来自他们的真实经历和人格特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通过实物、手稿、信件、影像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还原科学家工作、生活的时空情境,打破了科学家符号化表达的刻板印象,拉近了他们与公众的距离。
“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系统回顾了朱光亚在核武器研制、科技战略制定、科技群团组织等方面的关键贡献。展览通过178幅历史照片与47件实物,复原了朱光亚的办公环境、会议场所等关键空间,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他在重大抉择时的坚定气度和从容风范。
“告别铅与火——王选生平事迹展”聚焦“748工程”这一重要科技攻关实践,展示了王选如何带领团队解决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处理与输出难题,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展览突出呈现了中国印刷业技术革命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强调了产学研协同、自主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彰显出科学家精神的现实价值与实践导向。
“告别铅与火——王选生平事迹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则通过多层次的展陈方式,描摹了我国导弹与火箭控制系统领域奠基者的人生轨迹。除专业贡献外,展览还呈现了他的亲笔格言、留学笔记等内容,将个人成长史与中国航天发展史并置。在“苍穹之梦”专区中,梁思礼与老一代航天人托举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以漫画长卷形式呈现,与青少年手绘的“太空梦想”作品形成跨代际的对话,使科学家的形象既具有厚重感,又富有人情味。
梁思礼: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些展览共同刻画了一组生动鲜活的科学家群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科学家的个人成长、国家任务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讲述复杂而充满力量的科学人生。这种从“人”的维度出发的立体刻画,是激发青少年科学认同与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建构
科学家精神既不是抽象的职业标签,也不是个体成就的附属产物,而是长期以来国家政策支持与社会文化共识共同推动的结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文化载体,通过主题展览与公共教育,将科学家的理念追求和精神特质转化为社会共享的价值体系。
在传播方法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善于运用新技术拓展科学家精神的表达形式。数字展览“中华科技文明展·序”分四个篇章,讲述古代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近现代科技救国、科技报国思潮和新时代科技强国实践。“中华科技文明展——问天逐梦”则借助数字影像与沉浸式场景,结合“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指路等具象内容,以视觉化语言讲述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
中华科技文明展——问天逐梦沉浸式数字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博物馆还回应着社会对科学文化多元表达的期待。2024年举办的“科学世界中的女性力量——中法女科研工作者肖像展”通过展示两国女性科学家的人物肖像、职业生涯与代表性成果,表现了科研实践中女性的坚韧与智慧,传递出性别平等与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不仅提升了公众对科学职业的认同感,也将鼓励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研事业,为科学家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中法女科研工作者肖像展——化学学者:承静。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同时,博物馆注重在展陈语言与空间表达上赋予科学家精神以庄重感与象征意义,形成了具备公共引导功能的精神地标。围绕邓稼先、朱光亚等人的专题展,不仅注重再现其学术成就,也通过布展逻辑引导观众体会科学家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推动公众形成对科学职业与科学文化的深度认同。
传承科学家精神,铸时代地标
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六个关键词,不仅凝练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体特质,也契合全球科学界对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的普遍期待。与强调个体自由探索的西方传统不同,中国的科学家精神更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与集体协作,这些特质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陈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一场场展览与一个个故事证明,科学家精神不只属于实验室和试验场,它同样可以走向社会、融入人心,成为激发理想信念、涵育价值共识的公共力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记录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文化机构,作为承载时代记忆与时代使命的“精神地标”,它铭刻着科学报国的历史足迹,持续铸就着新时代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