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这场考古研讨会的主角,为什么是一块来自贵州的红色石头?

AI划重点 · 全文约2369字,阅读需7分钟

1.5月23至24日,中国出土朱砂产地溯源暨万山朱砂矿采冶遗址考古专家研讨会在贵州铜仁万山举行,旨在探讨中国最大的朱砂产地。

2.万山朱砂矿采冶遗址共有300多个古代及近代矿洞,是中国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工业遗产之一。

3.2024年,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入选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日本及全国12个省市区的考古、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分享朱砂采矿遗址、文化遗存等情况。

5.专家学者们通过考古发现、科技考古成果、各地申遗案例等,为万山朱砂矿的产地、功能、内涵以及成为世界遗产的路径展开讨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是一块神奇的红色石头。

它曾出现在墓葬中,它也是颜料、药材,能提炼成液态金属——水银。

图片

铜仁万山朱砂原石

5月23至24日,中国出土朱砂产地溯源暨万山朱砂矿采冶遗址考古专家研讨会,在贵州铜仁万山举行。

会议的名字听起来很复杂,我们来划重点——中国最大的朱砂产地,就在贵州铜仁万山。

万山是武陵山区朱砂资源开发的核心区。在万山朱砂矿采冶遗址,古代及近代矿洞达300多个,留下采矿工人开凿的石梯、隧道、刻槽、矿柱等遗迹遗物,长达970公里蜿蜒曲折的地下矿道,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采矿痕迹、矿山文化,是中国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工业遗产之一。

2024年,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入选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图片

中国出土朱砂产地溯源暨万山朱砂矿采冶遗址考古专家研讨会

拿到申报世遗“入场券”,不仅意味着万山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和价值上得到高度认可,也意味着大量细致繁复的申遗工作的正式开启。

而考古,在申遗工作中起到的则是支撑作用。

在完成万山汞矿遗址群“山中行,洞中游”的考察后,来自日本及全国12个省市区的考古、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屋里坐”,以考古发现、科技考古成果、各地申遗案例为基础,对万山朱砂矿的产地、功能、内涵以及成为世界遗产的路径展开讨论,为打好申遗“持久战”策略布局。

图片

万山汞矿遗址

“这个研讨会,我们盼望了一年。为什么盼望,因为长江下游地区从五千年前开始,对朱砂的使用非常大。朱砂从哪里来,我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的疑问,便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

在8小时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分享了贵州、武陵山区、重庆渝东南地区等朱砂采矿遗址、文化遗存等情况,并对朱砂化学鉴定和产地溯源研究方法进行展示。

图片

万山汞矿遗址洞内坑道有的地方多达5层,高度达数百米。

在记者认识的年轻考古人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90后”馆员史忞“话不多事不拖”。这七年,他闷头在搞一件事——贵州汞矿考古。

研讨会上,他分享了贵州汞矿考古的最新发现——“贵州最早的朱砂出土于铜仁方田坝,这是一个商周时期的遗址。”

而贵州对朱砂考古的起点,则来自于一批汉墓。

2007年至201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遵义务川47座汉墓进行发掘,其中,24座汉墓均发现朱砂。

由此,贵州开启汞矿遗址考古。从2012年起,考古主要范围集中在遵义务川、铜仁万山汞矿遗址群。

图片

史忞在万山进行汞矿考古调查

2024年,为配合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开展全面考古调查。

“我们对铜仁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矿冶遗址、古墓葬、古道路、相关建筑遗址等各类遗存,涵盖朱砂开采、冶炼、运输、管理等多个环节。”史忞说,期间考古队共调查、复核遗址94处。

图片

考古队在万山进行汞矿考古调查

对于现有发现,史忞有着自己的想法。

“发现的系列遗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万山汞矿遗址的实物资料和文化内涵,下一步,考古队将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拓展调查范围,重点围绕各类遗存,尤其是早期采冶遗存开展针对性系统调查,更系统、全面地揭示万山朱砂开采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考古支撑。”史忞说。

图片

万山矿洞遗址

新的发现还在继续。

202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万山司遗址考古发掘启动。

“目前已揭露相关遗迹4处,并发现明代朱砂矿石及矿渣堆积。我们期望通过发掘明确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及延续年代,深化遗址性质认知,通过考古材料印证该遗址为明代大万山长官司衙署所在地,从而丰富完善万山朱砂矿文化遗存内涵。”史忞说。

图片

采掘朱砂场景复原

有趣的是,不仅是朱砂原产地在进行探讨,朱砂使用地也积极“加入群聊”。

“山西是朱砂的使用地,我们的考古发现中有不少朱砂遗存,下一步我们也将加强整理研究,把朱砂加入到考古中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说。

“在长江下游的考古发现中,朱砂广泛使用在陶器、石器、丝织物上,我们要注意朱砂怎么和漆、丝织物结合这个问题。提炼朱砂文化核心价值,要着重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

图片

对分享的观点进行探讨

研讨会不仅是案例分享分析,更是接受提问、讨论问题,氛围更像一个“考前冲刺班”。

“朱砂遗址考古的难点,是年代序列的建立。”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映福说,对明清以前的矿洞,仅从技术和使用工具上去判断年代,“如早期特点是石锤敲打痕迹,晚期特点是有爆破痕迹,缺乏最直接的考古证据。”

而在朱砂溯源的科技方法中,硫同位素分析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对此,来自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博士研究员南武志、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斎藤誠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吴晓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昱龙、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沁芯,针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秦时期、汉代等不同时期出土朱砂的产地,分享了最新分析方法和结果。

图片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映福分享现阶段成果及观点

通过科技考古手段,对各遗址出土朱砂进行产地溯源研究,将进一步证明不同遗址的区域性特征与互动关系,回答好“朱砂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

申遗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而申遗过程本身也就是保护的过程、宣传的过程。

“此次研讨会,打开了矿冶遗址研究的视野。”在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李飞看来,与国内外相关矿业遗存的广泛对比,万山汞矿申遗的策略逐渐明晰。除却水银本身的价值外,朱砂的精神内涵以及朱砂贸易推动的早期跨区域文明互动,使其既有别于国外的水银遗产,又有别于其他矿冶遗存,朱砂文化谱系逐渐清晰。

图片

晶体朱砂

“溯源技术体系的创新,为万山汞矿工业文化遗产遗产价值阐释、精神内涵、文明互动提供关键支撑。”李飞认为,大家群策群力地为申遗“持久战”策略布局,虽在理论建构、检测方法改进、数据积累、合作方式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已形成跨区域互动、跨行业合作、跨机构协作的格局。

“申遗如果要有一个大的推进,需要在考古发掘的深入,以此凝练出朱砂的文化特点,让遗址的价值体现更充分。”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看来,不管申遗与否,都要做朱砂考古研究,“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

本平台所转载、整理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仅供读者了解、学习和交流。我们尊重原创,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众望新闻

编辑:李钰 

校审:鲍港

审发:杨敏 朱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