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老伴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3年前开始出现走丢的情况。”苏阿姨和老伴儿相濡以沫50多年,最近几年更是“形影不离”。尽管如此,老伴儿还是走失过多次,每次寻找都劳师动众,因此苏阿姨连出门买菜都不踏实。今年4月,一把“回家的钥匙”终于治好了她的“心病”。5月23日,在“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第三站青岛活动的现场,苏阿姨讲述了她的经历,对“回家的钥匙”连声道谢。
▲5月23日,“回家的钥匙”公益活动来到第三站青岛。刘健|摄
“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联合拼多多共同发起,于2023年启动,在青岛之前,走过了武汉、郑州两站,目前已有超过5000个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家庭免费申领到“钥匙”。它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双向追踪模式,将找回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降低了意外发生率。一把小小的“钥匙”成为守护易走丢老人日常生活的载体,承载着超5000个家庭的团圆心愿,也承载着拼多多对社会易走失老人群体的关怀之心。
家人:“钥匙”带来安全感
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峡社区居民苏义香的老伴儿今年85岁,他第一次走失发生在3年前。
“那天我就出门不到40分钟,回来一看人不见了。”老伴儿腿脚不好,需要助行器,在外边随时有磕碰受伤风险。全家人又急又怕,赶紧出门来回搜寻,前后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回。
此后,苏阿姨的老伴儿又走失不下十次。“买菜做饭时哪怕一小会儿盯不住,赶上他脑子不清醒,人就溜出去了。”说起这些经历,苏阿姨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每次发现人又找不到了,我都急出一身大汗。”幸运时遇到热心人帮忙,把人送到附近的派出所,情急之下苏阿姨只能打110求助。
今年4月,苏阿姨的“心病”终于有了“良药”,女儿帮忙免费申请了“回家的钥匙”。大概两三天后,有民警上门发放“钥匙”,并教她如何使用。
这是一个蓝色的四方钥匙扣,小巧轻便,老人带在身上不反感。老人出门时,家人和民警都可在绑定好的小程序上查看定位。当老人不慎走丢,路人也可扫描钥匙扣二维码,能跳出民警信息方便报警。
刚开始苏阿姨好奇“钥匙”定位是否准确。她特意让女儿带老伴儿出门晒太阳,打电话询问位置,和小程序上的位置显示对应无误。“现在我只需要定期给‘钥匙’充电,就可以随时打开手机看他的位置,出门也不像过去提心吊胆了。”
▲打开“回家的钥匙”后台绑定程序,可以在各种模式里很快看到老人所在位置。孙英森|摄
苏阿姨掏出手机,打开“回家的钥匙”微信小程序。在一个类似地图的页面中,有一个醒目的蓝色图标,显示老伴儿此刻的定位。“这里就是我们家。看到这个我特别有安全感。”
民警:要更快找到走失老人
在“回家的钥匙”青岛活动现场,多位民警代表分享了找寻迷路老人的经历。简齐恒是青岛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长江路派出所110接警处民警,过去几年中,他数次接到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走失的求助电话。
“一对快80岁的夫妻,早上出门买菜,一前一后走着,大妈突然一回头,发现大爷找不着了。还有一次,夏天晚上11点,路人发现一位老人在路上徘徊就报了警。我们根据一些线索把他送回家,老伴儿已经入睡,根本不知道他溜出去。”
简齐恒所在辖区约46万人,据统计,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有90多起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走失的警情,平均每个月约8起。简齐恒说,如果遇上夜晚或极端天气,找人要派更多的警力,耗费几小时。找到人后确认身份依然困难,“走失的老人往往都是失忆状态,说不清地址和家人电话,身上也找不到任何能证明身份的东西。”
2月的青岛海风呼啸,气温很低。有天晚上6点多,简齐恒接到报警,一位老人早上出门后一直未归,4个子女发动亲戚寻找未果。接到报警后派出所立马展开查找,调看监控录像,走访临街商铺和路人。“这位老人体格比较好,走得非常快,我们每找到一个地方,都晚他一步,一次次扑空。”最终派出所动用两辆警车和8名警力,地毯式搜索了方圆4公里一个半小时,“追”上了老人。
▲在“回家的钥匙”公益活动现场,多名民警上台分享找寻易走失老人的经历和经验。刘健|摄
在“回家的钥匙”的青岛试点社区,找人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则大幅减少。试点辖区民警介绍,有了钥匙扣,寻找走失老人的时间已经缩短到十几分钟。
“时间越短,老人发生危险状况的可能性就越小。走失老人更快被找到,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更减轻了家属们的心理压力。”简齐恒把“回家的钥匙”相关介绍发到朋友圈,盼更多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尽快用上这个设备。
企业:用科技照亮“回家之路”
为帮助解决阿尔茨海默病等患病老人走失难题,结合公安部门以及相关专家的建议,2023年,拼多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推出一款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等多项技术、带有芯片功能的钥匙扣。
在公安部门指导下,这款全球领先的防走失设备首创“家人定位+路人扫码”双模守护系统,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双向追踪模式,将平均找回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避免老人因走失遭遇低温、脱水等生命威胁。同时,路人扫码即可联动社区民警,构建“发现-定位-送返”快速通道,降低意外发生率。郑州一位走失老人曾通过路人扫码,30分钟内联动社区民警送返。
从外形上看,它是一枚正方体小钥匙扣,可以挂在身上或放在口袋里。而这一去标签化设计也大有门道:钥匙扣形态避免传统手环的“病人标识”感,让老人保持正常社会形象。根据家属反馈,患病老人的佩戴意愿大幅提升。
▲“回家的钥匙”公益钥匙扣解决走失老人找寻难题。孙英森|摄
“回家的钥匙”项目第一期选择在武汉和郑州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落地,当地民警为每一个用户家庭建立并绑定账户,教会老人家属如何录入信息以及使用设备的不同模式。
依托公安机关独有的人口数据、广泛的基层触角、强效的管理能力,评估后,钥匙扣的发放会优先考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和多次走失的老人。
经过公安机关细致的工作,目前已有5000+的定向用户家庭在“回家的钥匙”的守护之中。小程序后台线上每天有5%的用户发起过实时定位,每天有5%的使用家庭通过一次简单的点按,放下了为老人走失而时刻悬着的心。
在武汉,家人通过“回家的钥匙”小程序及时看到了定位,75岁的阮大爷在走出小区前被及时“拦下”;在郑州,90岁的李奶奶短期内走失了4次,家人都是通过“回家的钥匙”快速找到了人。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项目”负责人表示,这枚钥匙扣同时解决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生存风险”与“精神枷锁”的双重困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寻回,还有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守护。未来,该公益行动项目拟落地更多城市,拼多多以企业之力搭建起社会关爱的数字桥梁,让每一把 “钥匙” 都成为照亮回家路的温暖坐标。
文/王琳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