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肩扛测温仪、日行三十里雪路的普通巡检员,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工匠等多项荣誉的技术领军人,于洋的成长足迹坚实又有力。他手执科技利器,守护铁塔银线,用“数智匠心”守护万家灯火。
一架无人机犹如精巧“舞者”在空中飞行,以毫米级精度扫描着巍峨铁塔上的每一处细节。电网员工手持遥控器,屏幕上显示着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亚冬会璀璨灯火下,身着厚重衣物带领团队,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巡视,用红外热成像捕捉每一个细微隐患,就像电力的“影像医生”,守护着城市的脉搏……一幕幕科技感十足的画面背后,是一位扎根电力一线27年的“智能巡检先锋”——国网黑龙江电力高寒地区输变电智能巡检技术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于洋。
从肩扛测温仪、日行三十里雪路的普通巡检员,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工匠等多项荣誉的技术领军人,于洋的成长足迹坚实又有力。他手执科技利器,守护铁塔银线,用“数智匠心”守护万家灯火。
淬火成钢:
戎装到工装的科技突围
脱下迷彩戎装,换上绝缘工装。1998年,退伍军人于洋背上工具包、戴上安全帽,成为哈尔滨供电局(现哈尔滨供电公司)电工区运行班的一名巡检员。昔日沙场练兵的热血,化作攀爬铁塔的坚毅,曾经紧握钢枪的双手,又攥紧测温仪和扳手。
长期在一线磨砺,不仅让于洋从一名普通巡检员蜕变为输电运检领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也让他对传统巡检方式的局限有了更深的思考。彼时,哈尔滨电网不断扩展,运检任务日益繁重,于洋敏锐意识到,仅靠人工巡检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降低人工巡检风险,提高巡检效率,使其匹配快速扩张的电网规模,基于一线积累的经验和对技术变革的渴望,于洋萌生引入无人机智能巡检的想法。然而,在高寒环境下,“冻僵“的电池能飞吗?风雪中信号能稳吗?低温、强风、覆冰、信号干扰等问题成为横亘眼前的一道道难关。面对困难,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飞,不断调整航线规划、作业模式和设备参数,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的无人机巡检新方法。
如果说无人机飞巡解决了效率问题,那么“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的探索,则让哈尔滨电网运检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9年,于洋首次完成高寒地区“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带电处理输电线路设备缺陷作业。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进行远程扫描,智能机器人执行精准修复,作业画面实时回传至后方指挥中心,为带电作业提供了全新的智能支撑。此后,他又持续推进3D点云建模技术,将松花江跨江大塔等重点输电线路通过无人机扫描转化为三维模型,为防汛运维提供了智能化、可视化的数据支持。
如今,于洋已带领团队完成数万余架次无人机巡检任务,将巡检效率提升至人工巡检的4—6倍以上,真正实现了质效双升。
砺剑寒疆:
全胜战绩守护电网生命线
一腔热血开辟智能巡检新航路,“飞巡尖兵”筑起高寒电网数字堡垒。一次次艰巨特巡任务,于洋带领队伍迎难而上。十年中千百次实战,于洋团队以全胜战绩守护着电网安全。
2019年8月,哈尔滨防汛形势严峻,多条输电线路因环境恶劣无法通过人工巡检。于洋主动请缨,带领无人机团队深入一线,在连续数日的大雨中,高质量完成66千伏阿帽线等重要线路的特巡任务。
2021年6月,220千伏东太甲乙线突发氢气球缠绕故障,危及线路安全,于洋冷静指挥,利用自主研发的多角度喷火抗寒无人机精准作业,及时排除重大隐患。
2022年2月,哈尔滨禧龙陶瓷大市场火灾威胁到周边重要线路,于洋带队出动无人机对火场周边线路进行实时特巡拍摄,为火灾期间电力保障提供重要支撑。
有人说,极寒会让人变得冷硬。于洋的“硬”,是智能巡检图纸上密如蛛网的数据标定,是暴风雪夜带队“出征”时那句“线路不通,我们不撤”的承诺。
今年2月,亚冬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作为智巡负责人,于洋又一次站到电力保障最前线。今年元宵节是亚冬会开幕后比赛的第五天,赛场内灯火辉煌,而在远郊的冰天雪地中,于洋和智巡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在严寒中每天至少开展四轮巡视。每次巡视结束,所有影像数据都要传入监测平台,逐帧分析比对,不放过一丝异常。而且,大家还会加班复核每条测温记录,直至确认所有数据正常。24天的连续奋战,累计出动无人机1066架次,巡视检测28413余处杆塔部位,为亚冬会赛事电力供应提供了坚强保障。
薪火燎原:
“军团作战”的智巡远征
“作为一名智能巡检技术的实践者,我始终相信,智能化的未来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于洋说,“我的追求不是为替代过去,而是让每一分努力都能在更高效、更安全的工作中得到体现。”
2018年,于洋牵头成立“于洋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确立“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发展理念,强调在一线实战中培养技术尖兵。如今,于洋劳模工作室已成为行业技术摇篮,培育出300余名飞巡精英。
几年间,于洋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研发创新成果1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创新成果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工作室培养出多名优秀人才,他带出的徒弟分别荣获2024年度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大工匠、国网黑龙江电力青年技术能手、2025年度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劳模、国网黑龙江电力职业技能比赛前三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于洋坚信,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真正为电网安全与稳定贡献力量。近年来,他不断拓展无人机应用边界,融合运检、检修、带电作业多个专业,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带领团队研发出无人机移动机舱、无人机激光建模、无人机带电水冲洗等一系列新技术,搭建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推动电力影像数据远程采集、缺陷AI识别分析,开创了电力线路高质量自动化巡检新模式。
于洋的奋斗轨迹,映射出当代能源工匠与时代同行的铿锵足音。他们以技能报国的赤诚、破冰攻坚的锐气,让“工匠精神”在绿色转型中熠熠生辉。
文丨本报记者 董梓童 苏南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