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容纳四百多人,为何叫“八百人大”?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图片

“八百人大教室”的名字从何而来?

它与陕北公学又有何渊源?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校史

揭开“八百人大教室”的神秘面纱


“八百人大教室”的名字与陕公大礼堂颇有渊源,后者由陕北公学师生亲手搭建,能容八百人,凝聚着无数人的青春热血,见证了陕北公学的峥嵘岁月。


据陕北公学首任校长成仿吾回忆,1938年夏天,陕北公学师生来到延安城北门外的小沟坪,“自己动手盖了一个大礼堂,可容八百人,下雨天就有大教室上课了。”这里所说的“大礼堂”便是陕公大礼堂。


图片

陕公大礼堂


最初,陕公大礼堂多用于陕公总校举办高研班,同地办学的中组部、鲁迅艺术学院和抗大三分校等也协作使用。后来,由于日寇飞机反复轰炸延安城,致使城内原有的会议场所不宜使用,陕公大礼堂时常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办会所用。这一时期,陕公大礼堂也被称作“中央大礼堂”,直到194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延安杨家岭正式建成新的“中央大礼堂”,有关“中央大礼堂”的会议讯息才成为后者的特指。


图片

日军轰炸延安城


寒来暑往,这座大礼堂常常座无虚席。它见证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延安模范青年大会等多项重要会议的召开,见证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的首次演出,迎接、欢送了一批又一批胸怀家国的先锋分子。慷慨激昂的歌声在这里回荡,雄韬伟略在这里展卷,璀璨群星从这里升起。


图片

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现场


图片

《黄河大合唱》首演合唱团队

——抗敌演出队全体成员合影


1939年2月,因办学需要,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党校迁至小沟坪。1941年年底,陕公大礼堂被划拨给中央党校,拥有了新的名称——党校大礼堂,并见证了无数光芒熠熠的历史时刻。1942年2月1日,中央党校在党校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在典礼上作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即《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同月2日,毛泽东又在党校大礼堂给延安干部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1943年7月至11月7日,礼堂被改扩建为占地1200平方米的中央党校大礼堂,配备化妆室和灯光道具室,南墙外还镌刻着毛泽东的头像,镶嵌着“实事求是”四块白砂岩石刻,宽阔庄严。


图片

中央党校大礼堂


1947年3月,党校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小沟坪而停办。同月19日,国民党胡宗南军队侵占延安,为构筑工事,严重破坏了当地包括党校大礼堂在内的大型建筑物。期间,礼堂南墙上的“实事求是”石刻被当地民众取下并悄悄埋入泥土,静候新生。1954年,延安师范学校在原中央党校大礼堂基址上劳动时,挖出了这四块石刻,交由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大礼堂的故事也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


1964年,“八百人大教室”在人大校园内初建。与最初的陕公大礼堂一样,这座教室能容八百人,被人大人亲切地称为“八百人大”。那时,明德堂尚未建成,求是楼西侧也还没有能够举办大型校级活动的大教室,“八百人大”作为各类活动举办的主要场所,承载了无数人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名家讲座、作品路演、文娱演出……一代代人大学子在台前幕后留下了宝贵的青春回忆。


图片

八百人大教室总平面图


后来,八百人大教室经历了改造,座位数从八百个减少至六百多个。2014年,学校投入资金,再次对其进行修缮。如今,八百人大教室舞台总面积达105平方米,总座位数为430个,新的座椅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校友捐赠,背面还制有含捐资者姓名的纪念铭牌。


时光流转,虽然座位数量几经变化,整体环境也更加舒适,但“八百人大教室”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是对校史的传承,也是对青春的纪念。


在这里,智慧的火花灿烂绽放。讲堂上,专家学者剖析前沿科技、社会热点与文化精髓,为同学们拓宽学术视野;座谈中,各路名家围绕多元主题深入探讨,不同观点交汇碰撞;辩论场上,辩手们唇枪舌剑、逻辑清晰,言语交锋中流露思辨的魅力。


图片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

人文知识竞赛在八百人大教室举行


在这里,青春的风采尽情展现。“一二·九”合唱比赛中,激昂的歌声承载着人大学子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未来的期许;话剧、舞蹈、音乐会等文艺演出精彩不断,才华横溢的演出者们在舞台留下最美的姿态;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在此蓬勃开展,成员们用创意与热情点燃会场。


图片

2004年,“周星驰的电影艺术与成才之路”

活动在八百人大教室举行


图片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83级本科生

毕业20周年返校活动在八百人大教室举行


图片

陕公大礼堂几易其名

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如今,经过发掘与复建

它已成为人们

在延安学习考察的重要“打卡”地


八百人大教室几经修缮

承载了一代代人大人的青春

镌刻下无数闪光的瞬间

师生在此欢聚一堂

思想争锋,艺海遨游


一部校史,两座建筑

数代人大人

共同书就青春的诗篇


图片


屏幕前的你

在八百人大教室参加过什么活动?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你与“八百人大”的故事

用我们的回忆

串起一方教室里

绵绵不绝的岁月


校史顾问:王学军

统筹:任瑾

文字:王学军 徐一 邱童

设计:邱童

责编: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