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5月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引发广泛关注。
2.特朗普与哈佛的积怨已久,从竞选期间的嘲讽到执政期间的批评,双方早已剑拔弩张。
3.特朗普政府取消哈佛国际生资格的目的在于筛选出“赔钱货”,实现教育产业化。
4.然而,哈佛等国际名校学者坚决反对这种短视思维,认为美国将失去未来十年的诺奖得主。
5.由于美国禁令,全球多地争相吸引哈佛流失的人才,国际教育和人才格局正在加速重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签发行政令,宣布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
这一刀精准砍向常春藤盟校之首,看似是私人恩怨的延续——毕竟特朗普与哈佛的积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从特朗普早年竞选时被哈佛精英圈嘲讽为“暴发户”,到他执政期间多次批评常春藤大学“用政治正确毒害美国青年”,再到哈佛校方带头反对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和科研经费削减,双方早已剑拔弩张。
从今年1月起,特朗普政府和哈佛的“战争”就逐渐升级,1个月前老李氏还跟进了一篇《哈佛硬刚特朗普,失了资金赢了人心》
为什么拿哈佛开刀?
但若只看到“私人恩怨”,就低估了这场博弈的深层动机。
特朗普的真正目标,是借哈佛这个“出头鸟”,测试其“选择性驱逐留学生”政策的可行性。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并非要赶走所有留学生,而是要筛选出“赔钱货”。
这种思路,与中国网民对某些国家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争议,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特朗普眼中,留学生群体被粗暴地分为两类:
- “送钱型”:以本科自费生为主,他们缴纳高昂学费(哈佛本科每年学费已突破9万美元)、拉动周边消费(波士顿房租因哈佛留学生上涨27%),甚至通过家族捐款为美国高校输血。
- “吸血型”:以硕博奖学金生为主,他们不仅免学费,还享受助研津贴(哈佛博士生年均补助超4万美元),占用顶尖实验室资源,研究成果却可能随其归国流向海外。
这种分类背后,藏着特朗普政府的“生意人逻辑”:教育产业化必须赚钱。
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国际学生每年为美贡献超400亿美元收入,但其中约30%流向头部名校的奖学金池。
特朗普团队曾私下抱怨:“我们花纳税人的钱培养竞争对手的科学家,简直是现代版特洛伊木马。”
但以哈佛为代表的学术界坚决反对这种短视思维。有美国名校学者很犀利地指出:“如果只留下付得起学费的学生,美国将失去未来十年的诺奖得主。”
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近期在1600多名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1200人考虑离开美国,约占总受访者的75%。调查发现,这一趋势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科研人员中尤为明显。
这种价值观冲突,恰似中国民间对“非洲留学生挤占清北资源”的争议。
在我们的国内的语境中,官方试图通过教育外交扩大影响力,而民间更关注本土学生对国内高校资源的公平竞争。
哈佛国际生的魔幻漂流:
从波士顿到香港的全球抢人大战
当禁令落地时,哈佛校园瞬间陷入混乱。
6800名国际学生中,有人在实验室收到“72小时内提交转学计划”的邮件,有人在图书馆接到移民局核查电话,就连正在哈佛就读研一的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公主,也不得不紧急考虑接下来怎么应对。
比利时王室发言人证实,伊丽莎白公主已经启动紧急预案,其课程可能转移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完成。
这所欧洲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其创立时间比哈佛早了两个世纪
历史仿佛完成轮回,1636年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创立哈佛,如今这里的学生却因意识形态审查再度漂泊。
当美国关上一扇门时
全世界都争相打开了窗
老李氏还是不得不说一句:“香港高校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都在24小时内联合推出“哈佛学子招揽计划”,承诺承认原有学分、提供全额奖学金,协助签证、住宿已经优先处理转学申请。
已有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火速启动PlanB,在社交平台发文:“哈佛Refugee,理工&科大表白邮件已发,期待回复”,这一帖子引发热烈讨论。
对于有意离开美国的科研人才,世界多地已迫不及待开启人才“抢筹”。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文章指出,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加大激励力度,招募来自美国的人才。
这些动作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美国主动放弃软实力武器时,国际教育和人才格局正在加速重组。
个体的迷茫:
我们到底是学者,还是政治筹码?
在凤凰国际网的镜头前,哈佛大学瑞典籍博士生里奥·盖尔登的苦笑令人心酸:“我们成了白宫和哈佛谈判桌上的筹码。”
他的困境极具代表性,即便司法系统暂时叫停禁令,信任崩塌的裂痕已然无法弥合。
其实,从政府和大学的摩擦加剧以来,越来越多国际学生和学者开始用脚投票:
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度裔团队集体申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资格。
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伊朗籍研究员转向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
而里奥本人选择转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他说:“我不想再经历一次睡醒后发现自己是‘国家安全威胁’。”
这种个体焦虑背后,是全球化精英对“知识无国界”信念的动摇。
当学术道路被迫与地缘政治捆绑,当实验室的宁静被移民局的敲门声打破,这些曾被视作“全球公民”的顶尖人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棋盘上的卒子。
沙与山的辩证法
特朗普与哈佛的这场斗法,最终可能没有赢家。
美国司法系统的紧急刹车,虽然暂时保住哈佛的国际生,却让“赴美留学”的金字招牌裂开缝隙。
而那些连夜打包行李的学者、疯狂发送邮件的教授、忙着抢人的高校,都在演绎着同一个真相:当政治的手伸进学术的口袋,掏出来的不会是金币,只有铁锈。
看着清华、港大们积极吸纳哈佛流失的人才,我们或许会有一丝欣慰。
但转念想到一周后的高考,1436万高考生正在为挤进双一流大学而凌晨苦读,又难免生出另一种荒诞。
这个世界从未真正公平过,只是有人被时代的风沙压垮时,另一些人恰好站在了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