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的另一种解读:传统威慑模式的失效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91字,阅读需7分钟

1.美国《外交学人》网站指出,印巴冲突的根源和后果可能在于传统威慑模式的失效。

2.自1998年核试验以来,印巴两国受到一个松散但可识别的威慑框架的约束,但在2001年至2002年的军事对峙中,双方采取了战略克制的姿态。

3.然而,5月6日至7日的事件标志着当前战略现状的质的转变,印度将威慑理论从拒止威慑转向惩罚威慑。

4.由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需要重新审视支撑该地区战略(非)平衡的假设,以避免进一步陷入无法维持的升级循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美国《外交学人》网站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印巴冲突的根源和后果,可能在于传统威慑模式的失效。

图片

文章指出,自1998年核试验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受到一个松散但可识别的威慑框架的约束,以管理他们的军事行动。这种核对等态势对爆发全面常规战争的情景引入了可信的限制,要求双方在核门槛下重新调整其军事理论。

印巴在2001年至2002年的军事对峙表明,两国都采取了战略克制的姿态,尽管不时发生短暂而激烈的对抗。特别是印度,传统上避免越过某些门槛,部分原因是担心态势升级。它依赖于外交攻势和战区级军事行动的结合,例如在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和2014-2015年控制线沿线的小规模冲突之后,1949年停火线已成为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事实上的边界。与此同时,巴基斯坦通过支持许多以克什米尔为中心的激进组织,利用核报复的言论,结合可否认的次常规战争政策,即代理战争,来保持一定程度的战略影响力,特别是在克什米尔。

这种战略动态创造了一种脆弱但持久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敌对行动仍然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但仍在升级的门槛之内。虽然在实际控制线附近违反停火的行为以及巴基斯坦籍武装分子的代理行动一再发生,但双方对红线的相互理解和对公开战争的共同厌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局势失控升级的风险。

图片

但今年5月6日至7日的事件标志着当前战略现状的质的转变。4月22日,克什米尔邦帕哈加姆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26名印度游客死亡,作为报复,印度发动了“朱砂”行动并对巴基斯坦进行了空袭。

印度在5月7日至10日的行动表明,印度的威慑理论已经从拒止威慑转向惩罚威慑。印度似乎越来越愿意利用它所认为的低于核门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它可以用合理力量进行惩罚。根据《全球安全评论》的定义,威慑战术中的“升级主导”概念最能体现这一点,其中一方声称对冲突的速度、强度和叙述拥有控制权。

图片

通过实施打击、管理国内信息流、拒绝确认损失,同时将升级的责任推给巴基斯坦,印度试图在物理和感知领域展示其主导地位。新德里继续努力否认伊斯兰堡在5月6日至7日的行动中取得了叙事性的胜利,避免承认自己在印度空军战斗机上的损失,特别是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许多印度人在其服役时吹捧它是印度地区空中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这种受控的叙事构建也展示了信息战是如何成为其动态战略的延伸的。印度政府在发动打击后保持的不透明性表明,他们对管理国内舆论充满信心,同时也怀疑巴基斯坦试图以任何形式维持现状的企图。

此外,尽管在过去十年中,重新定义印度政策前景的变化一直在进行中——正如2016年恐怖袭击后的跨实控线“外科手术式打击”和2019年Pulwama事件后对巴拉科特的打击所证明的那样——但这些最近的事件表明,印度领导层愿意使用跨境袭击手段,作为对其认为源自巴基斯坦领土的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的第一反应。印度领导层已明确表示,未来任何涉及在巴基斯坦领土上活动的非国家行为者造成的事件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引发坚定和立即的回应。

图片

印度重新定义的理论方法使伊斯兰堡陷入困境。巴基斯坦的军事精英习惯于制定国家安全政策,并主张与印度平等,他们受到了制度和民众的压力,要求“做出回应”。人们认为其威慑信誉受到了侵蚀,给他们的声誉带来了挑战。这些压力最终促使巴基斯坦在5月8日至10日期间首次发动无人机群袭击,随后是针对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印度西部地区的多个军事设施发动了“铜墙铁壁”行动。印度承认其位于乌汉普尔、帕坦科特、巴廷达、布杰和阿达姆普尔的空军基地受到的损害有限。这将被视为重新确立军事平等的尝试;然而,印度通过攻击巴基斯坦在拉菲基、穆里德、查克拉、拉希姆·亚尔汗、苏库尔和朱尼亚的军事设施,否认了这一优势。

巴基斯坦似乎正在寻求示范性但有限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更多地是作为信息传递,而不是升级。然而,鉴于事态逐渐恶化,南亚现在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日益动荡的战术环境中,即使是两国中任何一个误判的象征性举动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美国和海湾国家等域外行为体在缓和印巴紧张局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干预往往使双方在即将发生的对抗中退缩,对其声誉的损害最小,也有空间编造自己的控制叙事。例如,在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中,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说服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将军领导的巴基斯坦军队停止战斗并从喜马拉雅山撤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最近的这场对峙中,虽然沙特、阿联酋和美国确实努力帮助双方缓和敌意,但在早期阶段,这种影响似乎受到了限制。

此外,印度因其不断扩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而增加的战略资本,以及美国鼓励其在更广泛的中美对抗中作为制衡中国的关键力量的作用,使其在避免外部调解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作为无端侵略受害者的信誉在国际上受到了损害,大部分人仍然怀疑其反恐资格,因为其使用代理非国家行为者作为其地区政策组成部分的记录。

因此,传统的外交“冷却机制”越来越无效。这增加了每个升级周期的风险,特别是当双方都没有受到有意义的外部压力来迅速降级时。

印巴关系的现阶段反映了旧威慑逻辑的崩溃。两国都在学习适应日益不透明、不对称和技术先进的战场。虽然印度加强其升级主导地位的努力可能看起来很大胆,但这同样是一种管理战争节奏和叙事的冒险尝试。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反应虽然是被动和象征性的,但也充满了误判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进一步陷入无法维持的升级循环,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国际社会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支撑该地区战略(非)平衡的假设。正如这种僵局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危机管理的窗口随着每次事件的发生而越来越小,失败的代价可能是灾难性的。

(原文标题:Crisis Without Closure: India-Pakistan Confrontation in an Era of Fragile Deter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