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行业重做一遍的宣称,多数都是忽悠

在五部门就约谈平台后,外卖大战的调子降了,进入常态化发展

就在这两日,央视、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纷纷刊文,谈到对“外卖大战”中出现的“内卷竞争”治理。譬如要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及时叫停、有效防范内卷 遵循商业底线,拒绝低价内卷和营销炒作,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确保行业在规范轨道上运行

图片

从时间线来看,513日五部门联合约谈外卖平台,516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局长发布署名文章谈“抵制低价倾销、互黑互踩”,523日起四川、安徽等地相关部门约谈或点名“品质外卖”图片不符实、存在低质低价内卷竞争,525日三大央媒相继发文谈外卖行业要反低价内卷、反营销炒作。

图片

政策和监管密集释放出的信号也很明显:外卖行业不要低价内卷、不要虚假繁荣,要摒弃打价格战这种内卷式竞争回归到良性竞争的正途

这种适时纠偏,也是有的放矢。从市场竞争来看,“外卖大战”确实也有一些新的问题暴露出来。

近日,河南消协发文称,消费者反映个别外卖平台以“品质堂食”作为宣传卖点,但平台内餐饮商家的真实经营情况却与平台的宣传大相径庭:部分餐饮商家“退居幕后”,仅提供外卖服务,并无堂食接待能力。

安徽消保委则根据消费者投诉的“线上精致如滤镜、线下脏乱如工地”问题,前往合肥部分京东外卖店铺实地调查,发现实际环境脏乱差,没有堂食场所,与线上的堂食环境图片以及“堂食餐厅”标签不符。此外,四川天府新区、云南蒙自市的市监部门,也约谈京东外卖要求整改“商家照片不符实、低价低质竞争”,以及要避免“内卷式”竞争,维护商户权益,共同助力地方餐饮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等。

图片

年后京东外卖入局,以“商家免佣金、骑手上五险一金、百亿补贴让利消费者”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社会关注。

但从各地约谈或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这套“消费者少花钱、商家和骑手多挣钱”的

理想商业模式,在现实中却走了样:低价内卷竞争、品质堂食商家“滤镜”严重成为共性问题。再结合前段时间媒体所报道的,京东外卖骑手单价降低、超时罚款被吐槽,商家被要求“AA分摊”补贴成本等等,当初承诺的口号,朝着炒作噱头的方向发展而去。

现在生意难做,如果在新旧转换,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上遇到困难,就会转头扎进存量领域。存量红海更难做,往往就会搞价格战,以低价、低质进行突破。这就是所谓的内卷。

我一直认为,价格竞争也是市场出清和竞争的一种方式,但问题在于,这类竞争,有时候并非指向行业改善,而是夸大公共事件,抓住行业发展中的个别矛盾,利用消费者的错误认识做文章,制造一种恐慌和情绪,进而获得市场,但最终,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需求。比如,消费者会在网上呼吁,说安全是第一需求,是压倒性的,但如果任何车型,都按最高安全标准,增配10万的安全设备,很多车一定是卖不出去的。

回到外卖上来,消费者对“无堂食外卖”的认知,被扭曲了。其实,无堂食外卖,是餐饮业进化的一个方向。把厨房设立在不临街的地方,可以减少成本,餐食的性价比更高。现在很多品牌,像全聚德、老乡鸡、麦当劳这样的大品牌,都有专门做外卖的卫星店。反过来,一个5平方米的店面,又能支撑起多大信誉呢?所以,以是否有堂食来区分外卖的品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图片

那么,对于一个合法的,本身也是合理的市场模式,新平台是很难杜绝的。而且,对于这样的后入者,需要快速铺开,业务压力大,所以推广、审核环节,一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招商政策定的无比严苛,又设置较高的KPI指标,这种“既要有要”在实际执行中一定会变样。

这就意味着,利用消费者对“无堂食外卖”的错误认知做文章,一定会在市场中碰壁,出现这些新闻。为京东说一句公道话,这不是京东不想杜绝,而是力不从心:一开始不去市场和合规之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而是高举高打通过理想主义运营一个长期重投入的产业,必然碰壁;当初喊出的口号,如果不能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被人质疑为噱头。

利用消费者扭曲认知的另一个例子,是最近的卫生巾风波,在热议之后,有明星创建了一个新品牌。

中国很大,低价需求一直存在,这滋生了假冒伪劣的空间。但同样的,中国有足够的购买力,足以支撑起一个安全可靠的市场供应。卫生巾是一个庞大的产业。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市场,又是开放的、充分竞争的,那么,市场一定会有优秀的产品,不会太差。市场就是最大的道德,这不是一句空话。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卫生巾行业,是一个大品牌,大资本竞争的格局。护舒宝是宝洁集团的,美国品牌,40多年历史。高洁丝,也是美国品牌,始于1920年。苏菲是日本品牌,乐而雅属于花王集团,也是日本品牌,始于1978年。国内品牌有薇尔,隶属维达集团;七度空间,属于恒安集团;奈丝公主,属于全棉时代

图片

目前,外资品牌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在高端市场占据近60%的份额。本土品牌则推行性价比策略,在中低端市场构筑起了坚实的品牌壁垒。

这种大型公司的长期策略,不可能是假冒伪劣。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高度成熟的市场,竞争和监督一直是存在的。护舒宝、苏菲、高洁丝、七度空间、ABC之间,难道没有激烈的竞争吗?难道没有相互的监督吗?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不可能这么多企业达成默契,一起来坑害中国女性。所以,中国的卫生巾行业,不会差到哪里去。

前段时间关于卫生巾的风波,实质上是低价需求端的假冒,被转化到了指控整个行业。称自己真的看不下去了,那些赚卫生巾黑心钱的人真的太恶心了”,以此打击整个行业,即便不从道德上评价,对市场也是傲慢的。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销售渠道、原料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细微、复杂之处,外行是难以快速掌握的。所以,即便可以靠消费者的恐慌,启动品牌,但后续一定会碰壁。

图片

这和新入局平台采用的“道德式”竞争策略也类似,消费者不懂市场,总觉得谁都是“鲇鱼”。但动辄把行业重新做一遍的宣称,多数都是忽悠,是不可能在市场中生存的。

消费者指望鲇鱼,但实际上,后来的“鲇鱼”要生存下来,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生存焦虑。就像京东作为后入者,为了迅速铺开局面,给业务人员下达的指标一定是非常高的,业务人员在重压之下,必然会向市场现实屈服。

放到大的产业分布来看,对于外卖这样一个日均近亿单、千万骑手、百万商家的行业,也很难再出现所谓的“破坏式创新”,“稳中求新”才是发展常态。

从供给侧来看,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外卖这个行业也不例外。只有足够密的餐饮供给网络,和足够强的同城配送运力,才能实现低成本、短时效将餐饮在30分钟内送达,这种供给网和配送网,是商业基础。至于外卖餐饮的价格和品质,则是商家在这张供给网络上的自发竞争。

如果反过来从收益角度来看,骑手、商家、消费者三端的利益,一定是运营的平台方从中平衡找到相对公约数,才能让这个市场稳定有序运行下来。所以它是在多方博弈中不断达成动态平衡,任何平台经济都是这样。

举一个例子,所谓百亿补贴带来的“两三元一杯的奶茶和咖啡”,真的是好事么?消费者可能会欢迎这样的“薅羊毛”补贴,部分商家也可能会欢迎,毕竟大部分补贴成本都由平台出,“低价换流量”似乎也合乎情理。

但问题在于,这种由平台型企业投入的超大规模补贴,会变成另一种“市场调控”的扭曲信号,使得产业上下游被迫参与到这轮低价竞争之中来,低价卷才有流量、才有订单,而且会破坏掉一些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价值心智。这和此前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价格战并无两样,最后就是产能过剩、多家倾销。而且,制造业产能过剩尚有时间和空间,让行业重新消化;餐饮业不一样,产能过剩除了带来倒闭潮,还会带来新一轮食品浪费。

图片

一个市场中充分竞争的行业,一定是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这些改变都是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地在进行。这无关道德,即便为了利润,为了竞争优势,商家、平台,都会这么去做。

所以,在当下,如果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是很难有所谓“破坏式创新”,动辄把行业重新做一遍的。现在任何行业的新入局者,都不可抱着短期心态,重战术而轻战略,利用消费者错误的认知,去争市场份额。

还是得多从行业发展角度去长远打算。比如,停止道德营销、停止过度炒作、停止低价内卷,踏踏实实做好供给、做好履约,平衡好消费者、商家、骑手的三方利益。再比如,外卖行业配送的机器人化、人工智能化,或是向中东、拉美等国际市场出海,这才是行业发展的方向。

图片

刘 远 举


图片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新闻评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