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联社援引韩国政府和业界25日消息,中国商务部已经批准向多数韩企出口稀土产品,这一举措引发多方关注。
4月初,中国将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审批周期延长至数月。
由于韩国79.8%的稀土金属和61.1%的稀土化合物依赖中国进口,此禁令生效后,三星显示器、LG新能源等企业生产线一度停摆,韩国公共储备仅能维持3个月,损失巨大。
而在5月25日,韩方获中方批准发放出口许可,这一决策时机耐人寻味。
当前韩国选情中,经济议题是核心战场。
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以46.3%支持率领先,其主张“平衡外交”,提出扩大与东盟合作以分散对华依赖;保守派则坚持强化韩美同盟,甚至考虑追加部署“萨德”。
中国此时解除禁令,为韩国选民提供了直观对比:选择对华缓和路线,产业链危机可迅速化解;若延续尹锡悦时代的对抗政策,可能重演2010年“日本断供”噩梦。
此前,美国将中国进口关税提高至145%,中国打出稀土牌直击美国军工命门,每架F35战机需消耗约417公斤稀土,断供可致其生产线90天内瘫痪。
韩国作为“中转站”,进口稀土多数用于对美出口产品,夹在中美之间进退两难。
中国松绑韩国,既避免将其彻底推向美国阵营,又通过“可控供应”分化美韩技术联盟,还要求韩企证明稀土不用于美国军工,迫使韩国在中美间明确立场。
对韩国而言,继续做美国产业链的“中转站”,可能陷入“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撕裂;
寻求战略自主,或可借机重塑产业链,中国已向哈萨克斯坦、缅甸推进“资源换技术”协议,韩国若加入,既能保障稀土供应,又能参与新材料研发,这与李在明“半导体联盟多元化”构想不谋而合。
对中国来说,松绑稀土是橄榄枝也是警示,地缘博弈中需把握共同利益。韩国选民手中的选票,将决定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