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变形记”:涉事公司避而不谈,媒体如何追踪成稿|稿件复盘

媒稿复盘 /

2025年1月21日,“北青深一度”发布被消费券抵扣的工资|深度报道一文,是为数不多针对吉林省长春市大众卓越控股集团用消费券抵扣员工工资事件深度报道之一。

在获取事件线索后的第一时间,实习记者苗昊鉷秦朗先后联系相关员工、商家进行采访取证,记者佟晓宇采访劳动法领域专业律师,并多次联系涉事公司与当地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前,记者未得到涉事公司和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新闻信息中心的正面回复),试图深度还原“以券代薪”事件前后,也为权益受损员工提供维权指南。

劳资关系领域问题频发且形式多样,单篇报道或许无法解决所有症结。但佟晓宇认为,当人们有强烈需求时,记者应该尽力助其发声。截至4月初,多员工向记者表示,手头消费券已被公司回收,应得工资已结清。投入到个案之中,破解工资发放“套路”的过程,有时也映照着一篇报道不容忽视力量。

图片

《被消费券抵扣的工资》一文结构简图(整理:深度训练营)

以下是深度训练营(以下简称“深度营”)和《被消费券抵扣的工资》一文作者的对话:

深度营:我们事先了解到这个选题线索是由编辑提供的,线索来源是什么

佟晓宇:编辑的线索应该是来自微博1月6日,一名社会时事博主带着吉林一公司发消费券代替工资”“官方回应公司用消费券抵工资”等话题,在微博转发一则一名自称大众卓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发布的短视频,相关话题冲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单。视频中,一群人围坐在方桌前,每个人都在清点身前一沓沓红绿色的纸质代金券。视频发布者吐槽,公司已经三个月不发员工工资,而是印发代金券用以抵扣,且消费券使用存在多种限制,仅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在集团旗下公司或合作商家中,用于抵扣或购买物业费、房源、车位等编辑看到转发在选题群里,向主编提出这个选题,之后由实习生开始操作。

图片

2 编辑看到的微博线索

图片

3 视频发布者列举涉事集团旗下

“以券代薪”公司

深度营:这件事当时已经有不少媒体报道,大多是简讯、综合报道等形式,决定把该选题做成深度报道是有什么考量

佟晓宇:首先,公众能看到的信息比较有限,且多数以短视频、短消息形式呈现,缺乏完整的员工视角,缺失用消费券抵扣工资这一事件背后完整的情况。其次,当下员工权益被侵犯的事经常发生,但是用消费券抵扣工资还是挺离谱的。选题本身不复杂,重要的是根据已有信息理清事件脉络,所以编辑第一时间安排实习记者找人采访。

深度营:在接到这个选题之后,记者各自都做了哪些工作?

苗昊鉷:当时突然接到这个题,没有时间做太多案头。按时间线来说,1月6日傍晚收到编辑发来的线索,是一位V就此事发表观点引用了一条抖音视频我第一时间私信视频发布者,但对方拒绝了采访。随后我翻阅视频下方评论,发现一些吉林IP的账号也发了消费券的照片,便一一私信。十几分钟后,我收到两三名员工的回复,开始向TA打电话了解消费券的发放时间、数额以及在员工工资中的占比等情况

佟晓宇:实习记者主要负责找人采访商家和员工我较晚介入负责企业官方同时找律师做专业解读做案头工作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挺让人头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发声的员工并非涉事集团大众卓越控股集团直管员工但所在公司的确与集团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我们基于资料确认某家小公司的法人同时也是大众卓越旗下另一家公司的法人,再结合员工表述,判断这家涉事公司与大众卓越确有关联。梳理这些关系的目的是用最简单的表述,让读者了解涉事公司和大众卓越关联进而了解大众卓越及其关联公司都曾经或正在采取使用消费券抵扣工资的形式我们写稿时会谨慎地表述涉事公司之间的关系大众卓越控股多少?涉事公司大众卓越“旗下公司”还是“子公司”?不经过仔细调查,这些较为专业的说法不轻易在稿子中使用。

图片

苗昊鉷梳理涉事公司与大众卓越关系图

图片

苗昊鉷梳理涉事公司与大众卓越关系图

秦朗苗昊鉷前一天晚上联系了员工,我第二天下午开始打电话联系涉事商场商家。我是在大众点评上找到商家的联系方式,以顾客身份打听消费券的使用方式等基础性信息,等到需要了解消费券使用情况,我就表明记者身份,大多数采访对象都能提供有效信息。

深度营:面对突发社会事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公开渠道来获取有效信息?

佟晓宇:社交平台是寻找采访对象、获取零碎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当事人有诉求,往往先通过社交平台发声。我们需要从社交平台的大量信息中寻找线索,通过线索去追踪更多信息。不过信息渠道并非固定不变像企查查、爱企查、天眼查类工具性平台,在涉及劳资纠纷问题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溯源企业背景、员工规模关联公司数量等。此外,像二手平台闲鱼在这次事件中也很关键——很多员工在二手平台上转卖消费券,这与社交平台的信息产生了关联所以可以社交平台出发,看线索延展到了什么地方去追踪没有固定渠道是可以直接上手去找的而是通过线索再去扩展渠道

苗昊鉷:这篇报道的关键采访对象和信息增量主要是通过闲鱼获取到的。当时我在抖音上问一位员工怎么处理消费券,他说许多员工会在闲鱼出售消费券,建议我去看看。于是我在闲鱼私信了18个持有很多消费券并且在售卖的人,有两三个卖家同意了我的采访请求并简单通话聊了聊其中有一位造价工程师和她的丈夫都是集团总部的员工,她回了我消息,我因此获得了关键信息增量——大众卓越用消费券抵扣员工工资并非首次发生。

深度营:如何核实采访对象的身份?

苗昊鉷:前期采访时,我没有主动核实采访对象身份的意识。经过记者和编辑提醒后,开始通过采访对象提供劳动合同等材料核实TA们的身份。当时采到的几位核心员工已经离职,对于接受采访以及提供佐证材料没有顾虑,反而因为有诉求,更希望媒体报道能帮到TA们,所以身份更好核实。涉事公司造价工程师向我提供了劳动合同、工资情况以及离职前的维权视频;另一家涉事公司的员工给我发了申请劳动仲裁回执,标明了身份信息、工作单位。采访的其他员工没有跟所就职公司签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没有佐证材料,唯一能够提供的是手里的消费券。

深度营:有些员工情绪特别激动,怎么判断TA们此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苗昊鉷:有一些表达情绪化的采访对象没有提供太多事实增量,所以我们没有用到稿件中去。稿件里出现的采访对象在表达时都比较克制,不会直接把细节说清楚,我会进行引导来核实信息,比如询问发来的照片是何时拍摄、离职的时间与原因、离职时与HR沟通的录音等。

佟晓宇:诉求强烈的采访对象不可避免会有情绪化表达,可能掺杂情绪的发泄不一定会上来就能直切主题,也有可能对记者表现不信任——怀疑媒体报道的价值、衡量报道是否对自身有利。我们就需要给对方缓冲的时间,耐心引导和安抚,然后逐渐对话引向核心事实。诉求强烈的采访对象在表述时也可能会有夸张或伪饰重要的是去做信息核实,让采访对象在描述时提供相应证据。以这篇稿件为例,如果员工和老板有交涉,就可能会有录音聊天记录等;如果采访对象签过劳动合同,一定能提供相应的证明;类似消费券抵扣工资的事几年前发生过,也一定会留下痕迹。记者必须及时抓住采访对象表述的内容进行信息核实,在成稿时剔除相对情绪化的语言表达

深度营:这篇稿件缺失了大众卓越集团方面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稿件平衡性和客观性?

佟晓宇:事件本身存在且并非首次发生,员工不是为了表达诉求凭空捏造事实实习记者也基于足够多的采访收集了大量的证据,违法的事实已经构成,没有得到企业方面的回是稿子的一个遗憾但我们确实留足了时间去尝试与企业联系

不过这一类的选题是有一定时效性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迫,发稿前我还在尝试采访企业的人,包括给关联公司和人力资源部拨打公开电话、发邮件……电话号码是印在公司发给员工的官方说明中的不会错但我们被反复告知打错电话其实就是对方不想回应的一种表现

深度营:这篇报道的“深度”体现在哪儿?

佟晓宇:可能“深度”不是说挖得有多深,还能指讲述是否清楚、全面,事实还原越细致,越能给予公众关注点及时的反馈。在效益至上、效率至上等各种原则之下,有时公司违反劳动法、侵犯员工权益,让员工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但员工拥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媒体要把事情核心提出来。我们能做什么就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我们无法杜绝这些问题发生,就不为陷入泥潭的人发声,不让外界听到TA们的声音,不去关注背后的公共价值

图片

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已收到应得工资

图片

记者关注事件后续

深度营:刚进入行业实习时如何更好快速适应?

秦朗:Just do it即使是饭点,即使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先打电话过去,多聊一会儿就能知道事情的情况。早一分钟、晚一分钟,电话打出去就可能不一样,所以先行动起来再说。

佟晓宇:很多时候,大家做选题前会做大量案头工作,采访提纲准备得滴水不漏,避免在面对采访对象时不自信或者遗某些信息。但得分选题,视情况而定。比如遇到这一篇,总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反而是一种自我消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出现在第一时间的采访,出现在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比如采访对象给了你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线索。最重要的是马上去做;还有要自信一点,不要老给自己“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暗示。

深度营:采访专业人士可以做哪些准备?

佟晓宇:我觉得在采访专业人士的时候,做一定的案头工作是必要的。比如有关劳资关系的法律常识不一定了解得那么细致,但对采访对象可能提到的术语要清楚,这样能提高沟通的效率,避免TA什么还需要反复给你解释。再一个就是专业人士比较追求效率,表达也会更精炼,这时采访提纲就比较重要,要列得简洁清晰,让TA能够马上get到你的问题并作出解答

深度营如何判断某些个案是否值得报道?

佟晓宇:在了解个案时,首先判断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能够让你最深到达哪里,再结合多次预采访、实际采访去调整。写一篇二本女孩做保洁的报道(成为一名保洁员:一个二本女生“向外走”的人生实验|深度报道我在做案头工作发现,很多学生想要选择不被外界价值评判的职业。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女孩是从四川偏远乡村,以艺术生身份考上大学,她拥有不同的成长路径,体现在求学职业选择时遇到的困难会比其他人多一些她绝对不只是一个人那么简单她背后是一整个群体,她经历反映出,经过全家托举走出来的身上担子会更重一些,所做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更多外界评判,比如家人这么艰难把你供到读大学,但你大学毕业后去做保洁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但TA们有职业选择的权利,也有自己体验人生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下就业的一种困境。

深度营:我们如何看待“新闻理想”?

秦朗:尤其是刚开始实习,很明显的一点:做一篇,学一篇。掌握行业专业知识、采访写作技巧……一点一点进步是很有成就感的。

苗昊鉷:要去实现所谓“理想”,做比说要重要得多,还是要行动起来。这次的事件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一违法行为发生,也尽量帮到了被抵扣工资的员工们,我觉得就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佟晓宇:现在可能不会“理想”把做报道这件事升得很高,我觉得是在现实当中一点一点去积累,每一篇报道都可能是某种理想的体现。所以,把头扎进你的报道当中,发现值得你写的人和事,不需要跟自己强调“新闻理想”,不需要追问有没有达成对理想的要求。做这个行业,写出好的报道一定会被某些人看到,一定会带来某些改变。我会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思考有什么是一定要写的,有什么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从这些点滴做起就可以了。

记者不是能即时获得反馈的职业,尤其是做法治类报道,或者尖锐的社会问题报道,并不是做了报道就马上能推动某种变革或者改变某些人的生活境遇。需要一定的耐心,积少成多,不要忽视个案带来的微小改变,其中蕴含的力量会逐渐形成深远的影响。多一点等待相信最初的判断,不要丧失对微小事情报道的决心,很可能某一天会有正向反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屠杭莹

值班编辑 黄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