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润肺养心:川贝枇杷饮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食治篇》言道,“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疗养生是千百年来的中医智慧。立夏后,一颗颗金黄色的枇杷果,酸甜可口。与大部分果实不同,枇杷树在秋冬开花,果实在春天至初夏成熟,因此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认为枇杷果味甘、酸,性凉,有润肺止咳、降逆和胃、生津止渴等功效。


图片

图1 龙川县采摘的野生枇杷果


川贝枇杷饮,正是夏季润肺降火、调和五脏的养生佳品。今天,我们就从中医五行理论(国医大师邓老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代之)出发,了解川贝枇杷饮如何通过养肺阴、滋肾阴、平肝火、调心血,帮助我们在夏日保持身心平衡。


一、五行相生——养肺阴,滋肾阴,心肾相交


1. 肺金生肾水,养肺即滋水养肾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则能下滋肾阴;反之,肺阴亏虚,则肾阴亦不足。夏季阳气外浮,肾水易亏,容易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阴虚症状。川贝枇杷饮通过润肺养阴,间接滋补肾阴,使肾水充足,从而改善阴虚火旺导致的各种不适。


2.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心神安宁


夏季心火旺盛,若肾水不足,则心肾不交,容易导致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等问题。川贝枇杷饮通过养肺、滋肾、降心火,帮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人神志安宁,夜寐安稳。


二、五行相克——克制肝火,夏日不烦躁


1. 夏季肝火易亢,情绪波动大


中医认为,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克木。夏季暑热内蕴,加上熬夜、压力大,容易导致肝火亢盛,表现为易怒、头痛、目赤、口干苦等症状。夏日养金,克制肝木旺盛,情志激昂,情绪波动。


2. 川贝枇杷饮如何平肝火?


①清肺降气:肺气肃降,则能抑制肝火过旺。


②滋阴润燥:肺阴充足,肝火得润,自然不易上炎。


③间接调理:通过养肺、滋肾,使肝木得涵,情绪趋于稳定。


因此,夏季常饮川贝枇杷饮,不仅能缓解咽喉不适,还能疏肝解郁,让人心平气和,远离“夏日暴躁症”。


三、养肺即养心——调养心血管


1.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依


《黄帝内经》云:“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气血调和,则百脉通畅。若肺气不足或肺阴亏虚,则会影响心血运行,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血管问题。


2. 川贝枇杷饮如何调理心血管?


①润肺养阴:使肺气清肃,气血运行更顺畅。


②降火安神:减少心火亢盛导致的心悸、失眠。


③改善微循环:肺气充足,则血氧交换更高效,有助于缓解夏季常见的头晕、乏力等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枇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酚类、萜类化合物及苦杏仁苷等,同时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枇杷主要具有止咳、抗过敏、抗氧化、抗炎抑菌、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药理作用。川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钾,蛋白质等成分,作为一种中药,传统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具有润肺化痰,散结消痈,抗菌,调节血压等作用。可以湿润喉部,治疗局部炎症,并且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冠心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对于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川贝中的有效成分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养肺即是养心,尤其适合长期熬夜、压力大、易心慌的现代人。


四、自制川贝枇杷饮


1.基础配方


材料:鲜枇杷5个、川贝母10枚、红枣3枚、生姜3片,冰糖适量。


做法:枇杷剥皮去核,清洗干净,分小块;锅中加适量水,川贝母、枇杷、红枣、生姜焖煮30分钟,冰糖调味即可。


图片

图2  鲜枇杷果(去核)、川贝、红枣、生姜药材


2.加减方


(1)减去生姜,加雪梨一同炖煮食用,对于因燥热引起咳嗽,鼻涕黄,咽喉肿痛的热证支气管炎人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炎症性肺结节的有一定治疗作用。


(2)痰黄黏稠:加罗汉果1/4个,增强清热化痰之效。


(3)干咳无痰:红枣、生姜减半,加麦冬10g,增强润肺生津作用。


(4)失眠多梦:加百合10g,养心安神。


3. 饮用禁忌


(1)风寒咳嗽(痰白稀)不宜饮用,孕妇、脾胃虚寒者慎用。


(2)枇杷果的核,含有氰苷:枇杷果的种子富含氰苷,这是一种可以在体内代谢成氢氰酸的物质。氢氰酸是剧毒的,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食用时,应避免误食种子。切不可原只枇杷果炖煮。


图片

图3  炖煮川贝枇杷饮(一般炖煮1-2小时)


结语


夏季烈日当空,暑热蒸腾,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阴津耗伤的症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夏季空调房干燥、暑热伤津、饮食辛辣,都容易导致肺阴亏虚,进而影响全身气机平衡。川贝枇杷饮不仅是润喉止咳的良方,更是夏季调理五脏、平衡阴阳的养生智慧。一杯茶饮,调和五脏,安然度夏。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文:心血管科 卿立金副主任医师 、杨长盛  许炯博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