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为了批判柏拉图的理性至上,说明理性的局限性,康德举例说:鸽子翱翔蓝天,感受到空气的阻力,于是就想着在真空中飞行,以为这样就可以更加无拘无束,更加畅快自如。殊不知,阻碍飞行的空气正是帮助飞行的支点。
在梅洛-庞蒂看来,可见性要依赖不可见性,理性的明晰与感性的抵抗相辅相成。我们总是希望媒介越透明越好,越是忠实于对象的媒介越是好媒介。但是,媒介和对象之间总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造成的构成性差错不仅不是我们认识的阻碍,反而是我们认识无法避免的一个环节,其间的距离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保证。就像噪音并不完全是信息的阻碍,而是信息的一种神秘增量,“在每一次通信和运算的过程中,它都掷下了随机的骰子”,“音色的噪声并没有从物理上破坏它自身的声音,而是恰好相反,它强化了自身的声音”,因此,“媒介艺术以富有深意的噪声形式来重新建构了信息”(《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第131-132页)。
《感性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是一部研究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专著,而我是将它视为研究媒介哲学不可多得的著作来阅读的。从“透明性”到“透显性”,该书以此作为梅洛-庞蒂著作中的一条内在主线,从感知、语言、视觉本体论,通过“处境”“区分”“透显”三个概念,来发掘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及对透明性观念的批判,对媒介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推荐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智能化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讲好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我认真阅读了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这本《传播的跃迁》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因此很想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位理科出身的传播学者,牟怡老师的著作总是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无论是《传播的进化》,还是今天推荐的这本《传播的跃迁》,牟怡老师总是坚持从问题出发,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
《传播的跃迁》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存在,一个需要人类直面的他者,它已然从不动声色的发展进入日新月异的革新,技术正按照它自身的逻辑野蛮生长,甚至开始具有自主性意识的苗头。所以我们就会面对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应该通过怎样的“重力系统”把它重新俘获回来呢?这种存在性层面的重力系统又包含哪些?我们应当如何打造它?这些问题正是牟怡老师在本书中尝试回答的主要问题。
本书以跨学科的创新视角将人工智能技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以及人文思辨有机结合起来,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的传播行为这一话题不断深入,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