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nm芯片和YU7!雷军双杀苹果特斯拉?其中暗藏中国优势!

本期要点:何不好好蹭一蹭“中国优势”?小米该换个人设了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最近,小米无疑又一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5月22日的发布会上,小米不仅发布了自研芯片玄戒O1,还发布了他们的第二款车型——YU7。
图片
玄戒O1芯片,采用了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制造,据称图形处理能力出色,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算力达到了44TOPS,但功耗较苹果A18 Pro低35%。小米还宣布该芯片已量产,将应用于小米15S Pro及平板7 Ultra上。
YU7则是一款车长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SUV。其轿跑SUV的造型十分吸引眼球,还提供了“宝石绿”等时尚配色。
在动力性能方面,小米给出的数据也很亮眼。双电机版YU7的零百加速时间为3.23秒,单电机版YU7则注重续航,里程可达835km。
YU7将于今年7月正式上市,由于发布会全程雷军一直在对标特斯拉Model Y,所以其售价也有可能在30万元左右。当然,具体就看雷军能不能提前两天帮米粉们把价格打下来了。
图片
玄戒O1芯片和YU7自然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大家认可小米玄戒O1芯片的成就,比如跑分数据可对标苹果A18 Pro等芯片,认为这确实表明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芯片设计水平的提升。YU7的轿跑设计也得到了年轻用户的追捧。
另一方面,大家也将玄戒O1与华为的麒麟芯片进行对比,质疑其依赖台积电代工,带来被“卡脖子”的风险;而小米SU7的事故和4月销量的下降,让YU7的前景变得并不明朗,使其定价比较尴尬,品牌溢价能力有待验证。
不过,我认为,大家不妨跳出这些细节的讨论和争议,仔细看看小米成功背后的核心因素——依托中国强大的科技产业生态、以及小米的产品设计理念。
也就是说,小米实现了“中科技”与“高设计”的融合。所以,我也建议,小米的营销宣传应该改一改了,应该更加自信地去展现自己的设计能力,树立品牌号召力,而不是在“纯科技”的道路上试图自我证明。

重新理解中国优势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小米成功的真正基石不是研发,而在于充分发挥了“中科技、高设计”的中国优势。
“中科技”并不是指落后技术,而是相对成熟、可大规模稳定供应、性能可靠、成本可控的技术,如高质量电机和电池、高效充电技术、成熟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等。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支持。这么一说我们就能明白了,小米选择的手机和电动车这两个主赛道,其共性是都有强大的中国产业链的支持,是产业链给小米提供了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或许并不是小米首创、甚至不是小米自研,但小米凭借自身的整合、优化和应用能力,能将这些“中科技”组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了优秀的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要知道,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又体现了小米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能力,而这又与小米的“高设计”能力息息相关。
“高设计”,不仅涉及美学层面,更重要的是包括用户体验、人机交互、功能流程等多个维度的设计。
就像苹果早期所用的许多技术,并不是他们所研发的,但苹果通过工业设计和软硬件一体化,创造了革命性的产品和用户体验。
比如我常说到的,乔布斯对于在iPhone上阅读时流畅的翻页效果就有极致的追求。这背后虽然也需要图形处理技术的支持,但很明显,设计的作用更关键。
现在,小米刚好处在了一个重要的红利期,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高效的消费电子供应链体系,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电动车领域,都为小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小米可以快速获取并应用中国最新的“中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而“高设计”又让小米的产品能击中用户痛点,从而实现了差异化竞争。正因如此,SU7能够成为中国中大型汽车的销量冠军。

中国制造新范式
所以,分析到这,我想大家也不难发现,小米的独特之处其实已经从所谓的“堆料”升级为了设计能力。这其实是可喜的进步,也应当成为小米高调标榜之处。
但是,长期以来,国产厂商都热衷宣传参数和技术指标,以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体现产品的性价比,小米更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早期,小米以发烧级配置和跑分儿著称。后来,他们也会强调各种硬件参数,比如宣传手机搭载“2亿像素摄像头”,或是笔记本电脑配备“民航最大容量电池”。
去年,小米在SU7的宣传中,也宣称自研电机的最高转速可达2.7万rpm,开启了用转速来表示性能的先河。
上周五的发布会上,雷军还特别介绍了小米YU7的“宝石绿”配色,并强调了其中的研发难度。
总之,相信经常看小米发布会的朋友,哪怕不买小米的产品,也总能学到非常多奇奇怪怪的工程知识。
图片
但是,我们不妨深思一下,这种营销方式,是否还合适呢?
总是希望通过各种参数和指标来给自己强行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其实已经损害了小米的品牌形象。
毕竟都AI时代了,消费者随便一查就知道,小米每年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7%左右,在科技企业中属于比较低的水平。这种研发投入,很难做到像小米所宣传的“全面领先”。
常言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而我们要说,”研发的归研发,设计的归设计“。
其实,小米光明正大地打“设计牌”,将叙事重心从发明或自研了某项颠覆性科技,转向宣传如何基于中国科技产业生态、为消费者设计和生产出无与伦比的产品,反而会显得更加真诚和自信,有助于建立更清晰可信的品牌形象。
而且我们也希望,小米能为中国制造创造一个新范式,即利用共通的供应链技术,通过卓越的设计和用户洞察,打造出世界级的产品和品牌。这不仅有利于小米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和附加值,帮助中国制造业跳出内卷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