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国内读者拿阿根廷总统米莱裁减公务员与中国进行对比,这些观点大多基于对中国“编制”体系的认知进行类比,却忽略咱们与阿根廷公共行政制度的根本差异,说白了,其实不是一回事,也没啥可比性,因为在阿根廷临时工都算公务员。
阿根廷有个《公共职能伦理法典》(Decreto 41/1999),其中第一条就对 “公职人员”进行了定义,所有在国家各级政府与公共实体中担任职务、行使公权的人士,无论其任职方式为何:选举产生、政治委任、终身聘任、合同制、临时安排,都属于公务员。
所以说,在阿根廷政府里,大量的“合同工”都是广义的公务员,哪怕是签了几个月合同的临时工,只要你在政府上班,工资财政发,在那儿你就算公务员,待遇和正式工差不多。
政府换一届,可能一口气进一批自己人,也全是走合同制,这些人都算“公务员”,而且阿根廷政府中合同工是“体制里面的大多数”。
咱们国内那套“编制”概念在阿根廷不适用,国内看你是不是公务员,第一个问题就是有编制吗?,但阿根廷没这个说法,之前也没有考公务员一说,政党轮替、新官上任招人进来,通过临聘、合同、项目等名义弄到政府的人都算是公务员,所以米莱现在也学咱们推出了考公务员的制度。
所以说米莱 “裁了几万名公务员”实际上80%以上都是合同工,在阿根廷政府里,他们算是公务员,但放到中国,他们连编外人员都算不上,这是制度本身不一样。
不像中国的 “编制”有一定的稳定性,拉美大部分国家采用总统制和高度分权的行政体系,公共人事安排通常是通过法令或者合同安排的,基本是取决于政治周期、预算安排和劳动法规,所以,这些国家的公职人员流动频率远高于中国,也不是啥“铁饭碗”,和企业用人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企业。
米莱干的 “政府瘦身”相当于企业裁员,裁减的主要是合同制员工,尤其是某些项目型、外包型岗位,还有长期临聘的人员,各种“重叠职能”下的岗位,如两个部门做同一件事就砍掉一个部门,以及不少中层以上技术官员和咨询顾问。整体思路就是 “政府别养这么多人了”,少点人、少点项目、少点财政支出,少搞公共工程...
你真要照这个路数和中国比,那得先接受高速路没人修、110打不通、政务大厅排队一年起步。所以,我们在阿根廷当地的华人会说,米莱真的应该到中国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所以,千万别再把阿根廷“公务员”当成“中国的公务员”了,一些作者或读者喜欢用中国逻辑来判断阿根廷的改革,很容易导致误解和误判,就像拿中国的“编制思维”来对照阿根廷公务员一样,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