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从一篇论文开始,论文的名字叫做《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brain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nnectivity》 这论文就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叫做小时候如果小孩子,看到了太多父母之间的言语暴力,或者父母对自己的言语暴力,或者父母之间的虐待,或者父母对自己的虐待。在过去的研究里面,往往会把这些行为当作是一种对大脑的损伤。意思是压力对大脑有害,尤其是发育中的大脑。然后导致了精神疾病。 但这篇论文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伤害,更像是一种适应,它是一种小孩子面对压力下的,大脑主动做出调整适应环境的表现,然后列出了很多不同大脑部位的图片。我知道大家都没兴趣看,但简单来说。 童年看过更多矛盾冲突甚至暴力的小孩子,比起在一个健康环境和良性依恋关系里面长大的小孩子,在压力调节上更差,在情绪感知上和情绪表达上更差,社交能力更差,同时对于延迟满足的接受度更低。但在细节处理,观察威胁,自我内省上表现上更好。 简单来说,一个童年感受过更多威胁的人,会更容易观察到生活中的危险和威胁,甚至在他人眼中类似出现那种感知危险和威胁情绪的“直觉”,细节处理极其优秀,对自己身体状态感受更加敏感,也更容易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更愿意即期满足而不是延时满足。 而一个童年被爱包围的人,可能就更加大大咧咧,甚至看起来有点粗心,对自己了解不够,但社交能力优秀,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更愿意延时满足。在阅读,数学和语言能力方面更加优秀。 当然这里我必须做一个非常不合时宜但重要的提醒,无论你怎么理解上面这两段话,在自己子女前展示暴力,争吵甚至是虐待都是极其错误的行为,我只是写了一个排比句,并不代表这两个东西是对等的。 然后我们回到中国,在中国的古语中有一句话叫做“早慧则早衰”,而在命理学中,有一种危险的断语叫做“七杀攻身”。这东西的程度可大可小,但就像以前金庸小说里面,练少林寺的武功需要佛法作为基础,佛法越强,武功越强。我的智慧和能力有限,并不能化解那些最暴戾的七杀攻身。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稍微温和一点的,就像上面那个英文论文,说的是小孩子在15岁之前经历的暴力,那就象是七杀出现在年柱,距离你有一定距离,或者多少有制。 或者更简单,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或者你自己经常被人说:“懂事到令人心疼” 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程度附近的人。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其实很有意思,就像那个论文说的,年轻时候遭遇暴力和争吵的小孩子,往往对于威胁更关注,更注重细节,这确实也是七杀代表的职业意向军队需要的一些必备技能。而还有一点有趣的,就像那篇论文里面说的 As an extreme example, maltreatment can accelerate ageing and shorten lifespan. Although this seems pathological, it may provide a selective advantage if it leads to precocious puberty and early childbirth during perilous eras when others die young before passing along their genes 这确实也很像那句“七杀临身终不美”或者“七杀攻身有夭” 我自己的感觉是,命带七杀的人,其实不管这东西在哪里,它都需要想办法去治理,但治理方法比较好的是两种 一种是杀印相生,一种是食神制杀 但让我们再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走出来,还记得前文说的,童年的痛苦可能带来的不是疾病,而是适应。那么既然是适应,就有一定可逆的可能。 但比较令人遗憾的是,童年因为面对痛苦而发展出的适应里面,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可逆的,有一些伤害一旦造成就是不可逆的。在很多童年大脑发育时期,有很多脑区最适合发展的时期都是在青春期之前,所以错过了后面要修改的难度就很大。 但简单来说 - 易焦虑,对危险的过度在意,是更难改变的,这更可能会成为那些童年受伤的人一辈子的烙印。 - 情绪调节,过度自省,社交能力和延时满足能力不足这几个,虽然也并不容易改变,但相对可能更简单一点。 我也很希望能说出,童年的一切伤害都可以被治愈,但这并不是实际的情况。不过人生并不完全在于抓一手皇家同花顺,打好手里的牌也很关键。 那么如何处理呢? 那么回到杀印相生和食神制杀这两个东西上,当然还有一种叫做比劫抗杀,但这种实际上太辛苦了,我感觉这都算不上一种处理方法,只是说这人比较皮实抗造,它没有解决七杀攻身的问题,只是自身防御比较高而已。 先说食神制杀,食神制杀我觉得很多命理书的解释其实都不够好 食神的代表包括子嗣,包括自己的创造,想象力。那么食神制杀很多时候理解起来就比较晦涩,一个人的创造如何化解对自己的压力。这个东西看起来逻辑是有点绕的。 食神之所以能制杀,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自我的假目标,食神通过注入艺术创作,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第二自我,要么他的真身依然面对很多社会的压力,但他躲入了这个第二自我,要么他很巧妙把对自己的压力移花接木到了第二自我上,他创造出的假傀儡吸收了火力,而他自己悠哉游哉躲在另一个角落。所以有一些优秀的演员或者艺术家,其实是有一些童年问题的。他们的伟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逃离。 而这正好也是解决过度自省的方法,第三人称对话,或者外化自我是解决过度自省的方法。 比方说你每天都在脑海中无限回放自己一天的行为,总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优化一下,这个地方没做好很后悔,担心一点点小失误会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这个时候,你能从第三人称,或者你能创造一个第二自我,不把这个犯错误的人当作自己,而是一个外人。 或者一个被无数人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大家成功或者做对事情的时候,不骄傲自满但多使用第一人称,在大家失败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多用我们而不是我。 回到我们提到的这个情况,如果童年的痛苦依然萦绕在你心上,你大概率会非常纠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行为,一些过去犯过的错误经常突然一瞬间就出现在你脑海。那么你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第二自我,降低自我卷入感。比方说你回忆痛苦的时候,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不要在日记里面写什么”我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改成”你今天又犯了一个错误,下次你要怎样改进” 当然,如果你能创作出,想象出,或者幻化出自己的第二人格,然后把童年的那些痛苦都丢给这个倒霉蛋,那确实就会好很多。而且这种对话,虽然发生在自己和自己之间,其实也有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 杀印相生其实要容易理解很多,在这个例子里面,童年的创伤给人带来的不安持续很久,在社交生活中防御性过强,加上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所以容易集体变得更困难,对于一些潜在的威胁过度关注,没法放松自己。很难延时满足,总是希望获得短期的,马上生效的安全感。 这种时候印这个东西,就代表了你的安全感,一个保护你,给你安全感的来源。小的时候这个来源可能是母亲,长大之后可能是你的名望,可能是你的支持者,也可以是你的亲密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安全的环境,一个让你可以安心身处其中的社交群体。或者一个让你可以信任的人。那么虽然改变起来很慢,但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慢慢相信你并不活在一个危险的地方,童年那些痛苦的回忆并不是要围绕你一辈子,存在一个地方让你可以做自己。 总结一下,如果童年的痛苦回忆给你带来了压力,那么你可能缺乏安全感,太关注威胁,过度自省,社交关系和情绪感知存在障碍。那么有两个方法也许是有帮助的 一个是多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看待自我,不要每天都强化说“我又犯了错误”“我是不是个沙雕”,尝试把过去的痛苦和现在的自己剥离,创造一个第二自我有时候有帮助 一个是找一个给你安全感的环境,无论这个安全感来自一个公司,一群朋友,还是一个人。 而有什么事情是你不应该做的呢?如果年柱七杀,那你要是什么月柱,时柱都是七杀那就棘手很多。所以说人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童年遭遇过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那你成年后就不要和那些压力怪做朋友,不要一天到晚和那些让你感受到压力的人,或者pua你的人做朋友。 但我自己的经验是,有时候真的是麻绳专挑细处断,这世界不是童话世界,有一些以别人的痛苦为快乐的人,就专门喜欢找这种童年受过创伤的人去欺负,他们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问题,然后因为社交能力不够好,往往也容易成为软柿子。 所以在最后我最想说的,如果你经常被人说“懂事到令人心疼”,那么第一你要注意这其实不是个好事情,第二你就不要和那些让你“懂事”的人玩,你要多找那些,你说1+1=3,他说2+2=6的人玩。这可能比前面两个建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