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之旅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 凤凰书评

在书页中开启一场精神漫游
人类对“远方”的憧憬,源于双脚丈量土地的本能。“旅行”不仅是身体穿越山海的跋涉,更是思想突破边界的漫游;既是个体与世界的对话,也是文明与文明的互相凝视。本期聚焦三本与“旅行”相关书籍:陈嘉映的《旅行人信札》是一场带有哲学底色的青春漫游,作者将旅途的艰辛与奇遇、风景带来的震撼与沉思,化作质朴干净的文字,向读者娓娓道来;《花朵与探险2: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回忆》为我们展开19世纪女性探险家的瑰丽画卷,以图片和文字记录了横跨四大洲的植物探险之旅;韦德・戴维斯的《跟着人类学家漫游》则提供了更广阔的文明视野,以“他者的眼光”解构文明的单一叙事。三本书,三种“在路上”的姿态,或带着哲思漫步,或携着画笔探寻,或怀着敬畏俯察,共同开启通往不同精神世界的大门。
——编 者
图片
《跟着人类学家漫游》,【加】韦德·戴维斯著,高伟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
本书由加拿大人类学家、民族植物学家韦德·戴维斯在加拿大广播公司梅西公民讲座的演讲稿整理而成。书中聚焦美洲、大洋洲、亚洲与非洲的原住民世界,作者以生动笔触,从创世神话到传统信仰,从生活习俗到文化哲思,展现多元文明图景,带领读者在丰富具体的案例中学习人类学“他者的眼光”,进而引导读者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
大概20年前,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他认为,随着全球化深入与科技发展,地区间的疆界正被打破,世界终将趋于同质化。这一观点风靡全球,“世界是平的”也一度成为热词,至今仍被频繁提及。然而,加拿大著名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中提出不同见解。他向读者展现了另一幅图景:在世界各地的偏远角落,许多文明并未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规训同化,而是保留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文化观念。
这部由演讲稿整理而成的著作,摒弃了艰深的学术术语与复杂的理论框架,以通俗语言与生动笔触展开叙述。阅读此书,就像跟随作者开启一场环球之旅——时而置身非洲卡拉哈里沙漠,见证桑族人的漫长生存迁徙;时而踏入浩瀚太平洋,感受波利尼西亚人征服海洋的无畏勇气;时而深入亚马逊丛林,体悟巴拉萨那人神秘的创世观与宇宙观……
确切来讲,这场妙不可言的文明之旅,并非以猎奇的态度审视那些似乎早已被遗忘的异域文明,而是一场看见他者、理解他者、尊重他者的探索。这也是作者开展这些讲座的目的——他深入边远族群和古老文明的现场,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尚未被“抹平”,许多“边缘”文明不仅抵御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标准化与单一化冲击,还坚守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异质性,保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心灵地貌”。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想象力,去感知地球的多样性,从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积累更丰厚的经验。
无论是秘鲁安第斯山上的巫医,加里曼丹岛上的游牧民族,还是珠穆朗玛峰下的佛教徒,这些遥远的族群与个体都在提醒我们:“世上还有别的选项、别的可能,也还有另一种思考地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的确,这场令人大开眼界的文明之旅,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边缘与中心、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步、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优绩主义和商业至上主导的社会伦理下,这些“边缘”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促使我们反思:进步叙事是否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经济逻辑是否为绝对正确的答案?
在巴拉萨那人的语言中,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始与终,也没有线性时间、天命和宿命的观念”。无独有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数百种方言里,同样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表达时间,“他们没有线性发展的概念,没有进步的目标,不认为改变是理想的。相反,整个梦国度的理念是静止、恒久、平衡、一致”。而世代生活在加里曼丹岛上的本南族,即便知晓开花结果、日升月落等自然规律,对时间的感知也十分迟钝。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许多先哲已有论述,无论是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语言是思维的符号与工具”、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在这些古老族群中,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且自洽一致,共同形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尤其体现在他们与自然世界的相处之道上。他们从周围的森林、河流和土地获取资源,同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存,避免了涸泽而渔、山穷水尽的悲剧。巴拉萨那人便是典型例子,他们的语言体系或许并不发达,思维却洞悉了世间万物的生存哲学。在他们眼中,“人类、植物和动物共享相同的宇宙起源,所以在深层意义上也拥有相同的本质,顺应相同的定律,也承担相同的责任,并对万物的集体福祉共同负责。自然跟文化无法截然分开。没有森林和河流,人类会灭亡;没有人类,自然世界就没有秩序或意义,万物会陷入混乱”。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早期人类社会才会产生的原始思维,但有的人类学家则认为这些原住民并非没有历史,而是他们的文明已经超越了历史。正如罗素所说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这个世界上的文明也应如此,他们有权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我们也应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明的意义,毕竟,百花齐放才能展现人类文明的灿烂春天。
一种语言、一个族群乃至一种文明的消亡,真的无关紧要吗?作者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与我们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失去一种文化,就是失去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戴维斯的这5次讲座,就像是5堂极具洞见的人类学启蒙课,很多段落振聋发聩、感人肺腑。他提醒我们要警惕理性的自负,更要破除对经济至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盲信,同时告诉我们:文明并非只有一种样态,哪怕是那些所谓的“边缘”文明,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存续权利;更何况,边缘与中心并无绝对分野,文明的参差多元本就是世界的常态。当然,作者并非主张人类社会回归原始落后的生活状态,或是停止经济增长与技术发展;毋宁说,他旨在揭示和批判人类社会因无序发展而产生的问题,这是一次关于文明与变革的宣言。
这五次讲座,也是一场穿越文明的旅行。我们仿佛横跨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在路上看到的不仅是奇异的风景,还有古老的族群和多彩的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遗产,并且以其顽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启示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又是生命的意义”,以及“什么是文化,为什么需要尊重多元文化”。
(作者系书评人)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5月21日7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