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织密全龄友好民生网,托起百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粤东蜿蜒的凤凰山麓与浩荡的南海之滨,一场关乎百万群众的民生变革正在饶平大地澎湃展开。面对南北狭长地形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源分散难题,潮州市饶平县以“系统思维”执笔,绘就“全龄友好、全域覆盖”的温暖图景——教育强基、医疗提质、供水攻坚、养老拓维四轮驱动,让“民生温度”渗透县域每个角落。

教育焕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

“如今孩子们不再需要困在‘麻雀学校’里上课了。”随着62个公办教育项目落地、52所“麻雀学校”蝶变整合,饶平教育版图正被重新定义:深圳实验学校带来的“智慧课堂”与百年饶平二中古榕树下的琅琅书声交织,瑞光教育集团串起9所学校的“成长链”,1.1万个新增学位托举起城乡孩子的读书梦。

图片

更令人振奋的是,454名新教师来到苏区饶平躬耕三尺讲台,育好满园桃李,让山海边陲的课堂焕发“强师磁场”——这份教育答卷,助力饶平连续两年摘得广东省县级教育履职“优秀”桂冠,成为闪亮的教育新星。

医疗蝶变:三级综合医院“搬”进县城

“以前做个复杂检查要跑市里,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的候诊大厅,患者家属陈女士感慨道。这场改变源于饶平县与三甲医院的深度合作:2020年10月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县人民医院,带来粤东首台一体化智能手术室、3.0T核磁共振、256排螺旋CT等先进设备,让县域检查精准度跃升新台阶。

图片

更关键的是“输血”与“造血”并举——43名三甲医院硕士以上专家团队常驻坐诊,手把手带教本地医生;75名骨干分4批赴广州进修,将“微创介入”“肿瘤精准治疗”等18项新技术带回饶平。托管以来,成功开展粤东首例肺瘤光动力治疗、复杂心脏介入等高难度手术,持续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

如今,饶平县域医共体织就“健康守护网”——对登记在册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中需进行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实现全免或减半、21家乡镇卫生院变身“健康前哨”,280所标准化村卫生站成为“家门口的120”,一组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县域住院率攀升6.1%,诊疗人数激增20.89%,“大病不出县”照进现实。

图片

供水攻坚:多管齐下“解渴”山海

“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韩江水!”在汛洲岛渔民老林家中,汩汩清流正改写海岛缺水的历史。面对“南丰北旱、海岛缺水”的天然困局,饶平实施总投资44.4亿元的20个重点水利项目,打出“跨区域调水+精细化治水”组合拳。

投资达12.25亿元、总长36.7公里的引韩济饶供水工程如同“地下蛟龙”,日调水规模达40万吨,覆盖县城及周边10个镇60万人口。山区、海岛供水瓶颈同步突破,随着汛洲岛跨海供水工程、饶北水资源调配工程等“翻山越海”项目通水,饶平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同时,通过强化水质监测和管网维护,群众饮水安全得到长效保障。

图片

养老革命:打造“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

正午时分,全县各个长者饭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在食堂内享受着健康且美味的饭菜;志愿者穿梭街巷,将热气腾腾的餐盒准时送达独居老人手中。这场“舌尖上的养老革命”,正是饶平向老年人“食有所供”目标具体做法。过去,饶平将建设长者饭堂纳入县委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15分钟”距离半径科学布点建设长者饭堂,采用“就近就餐+上门送餐”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目前已覆盖全县21个镇。用“政府补+企业让+慈善捐+个人付”的解题思路,让老年人“家门口的餐桌”不断丰富。

图片

聚焦群众办事“路途远、多头跑、事难办”问题,“互联网+代办”的智慧养老更显温情——全县21个镇均配齐社会救助领域移动办公设备,率先在粤东地区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互联网+”村级代办模式。建立“上门代办”服务机制,实现老年人等较难出远门的特殊群体有事“在家办”,打造“五分钟生活圈”,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此外,饶平还提前布局应对老龄化挑战,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加快推进饶平县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建设,统筹相邻的联饶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补齐县域康养短板,推动养老事业提质增效。

文、图 | 记者 曾柯权 通讯员 饶宣 林志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