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项发表于2025年4月的荟萃分析指出,中老年人日常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技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更低。
2.研究分析了全球逾40万人的数据,发现技术使用者认知能力显著更优,风险降低58%。
3.技术护脑可能通过认知刺激路径、社会连接路径和数字补偿路径实现。
4.为此,推广中老年数字技能培训、医疗机构纳入技术使用习惯作为认知评估变量以及发展数字认知辅助工具等措施值得重视。
5.目前,海南省医疗保障局与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率先将数字疗法纳入医保结算试点,为中老年人认知健康打开了新通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4月,一项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IF:21.4)的荟萃分析指出:中老年人日常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技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更低。
研究分析了全球逾40万人的数据,挑战了广为流传的数字痴呆观点,提出了技术储备这一积极理论。
一、技术使用究竟损脑还是护脑?
在近年公众讨论中,数字痴呆成为热词。有人担忧智能手机让人依赖性增强、信息处理浅层化,最终加速认知退化。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技术的持续使用本身可能构成一种新的认知锻炼。
为解决这场争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神经科专家 Jared F. Benge 与贝勒大学神经科学家 Michael K. Scullin 联合开展了本项权威级别的荟萃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数字技术使用与认知老化之间的真实关联。
二、57项研究,40多万人样本,时间跨度达18年
本研究综合了来自8大数据库(Medline、PsycInfo、CINAHL、Scopus、Cochrane等)的文献,最终纳入136篇相关研究,其中57篇符合定量合并分析要求。
总样本量:411430人
平均年龄:68.7岁(50岁以上为纳入标准)
随访时间:最长18年,平均6.2年
性别比例:女性占53.5%
研究类型:包括横断面与纵向队列研究
技术使用定义:包括日常电脑、手机、互联网、社交平台等非干预性使用行为
这些研究涉及美国、欧洲、亚洲等不同国家与收入层次,具有高度代表性
三、关键发现,技术使用者认知退化风险明显更低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技术使用者的认知能力显著更优
1、认知退化风险降低58%(如MCI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诊断)
2、随时间变化认知衰退进程减缓26%
在对混杂变量进行控制(包括教育年限、职业、生活方式、慢性病状况、社会支持等)后,结论依然成立,说明其独立效应强、统计稳健性高。
不同类型技术的效果如下:
1、使用电脑,风险降低46%
2、使用互联网,风险降低58%
3、使用智能手机,风险降低49%
4、多种设备混合使用,风险降低75%
而对于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结果则较不一致,可能反映了被动使用与主动社交之间的差异。
四、技术护脑或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1、认知刺激路径
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涉及复杂交互、学习新软件、解决问题,应对信息干扰等,有效激活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核心认知模块。
2、社会连接路径
数字沟通平台帮助中老年人维持社交联系、减少孤独感,这在疫情期间表现尤为明显,已有研究证实社交活跃是认知保护因子。
3、数字补偿路径
技术工具(提醒、导航、日程管理等)可弥补因老化带来的短期记忆下降或注意力缺陷,维持日常生活独立性,延缓MCI向痴呆发展。
五、数字疗法或应成为老年健康策略的一部分
1、推广中老年数字技能培训
2、医疗机构可纳入技术使用习惯作为认知评估变量
3、发展数字认知辅助工具,辅助记忆、注意力与功能生活
当前这项40万人级别的系统研究,为数字技术护脑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研究提醒我们,数字鸿沟本质上也是认知机会鸿沟,不应低估技术带给中老年人的积极意义。
老年人真的不会因为玩智能手机而变傻,反而可能因为不用智能手机而错失了护脑机会。
就在三天前(2025年5月22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与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数字疗法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率先明确将数字疗法纳入医保结算试点。这一举措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开创性,更精准回应了老龄社会的健康转型需求。
在当下全球聚焦科技赋能健康的大趋势中,海南此番政策堪称务实而前瞻,为中老年人认知健康打开了新通道,也为数字疗法的规范应用、价值确认和商业模式提供了可复制范例,我们要为这样的政府作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