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倩 张煜
在被誉为“草原第一镇”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洲兴海县河卡镇,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扎根牧区实际,以“抓前端、重调解、聚合力”为核心理念,将“枫桥经验”融入草原司法实践,创新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位牧民的心田。
多元解纷体系,凝聚基层治理“大合力”
据了解,河卡法庭积极探索本土化治理路径,构建“1个审判团队 + 1个代表联络室 + 1个调解组织 + N”的多元解纷体系。通过整合村级调解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警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基层解纷合力。在处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纠纷时,法庭迅速联动乡镇干部、特邀调解员和村委会,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最终促成同村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当庭达成调解协议。自2022年以来,河卡法庭每年协调案件100余起,调节率可达93%左右,高效的解纷模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巡回审判,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河卡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群众诉讼成本高的难题,河卡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在辖区10个行政村和社区设立巡回审判点,发放“法官便民联系牌”,设立法官工作室,构建起覆盖全域的诉讼服务网络。2024年5月,一起因禁牧区放牧导致奶牛死亡的侵权纠纷案件在河卡集镇进行巡回审判,吸引了人大代表、牧民群众、机关代表、企业员工等20余人旁听。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耐心进行判后答疑和释法析理,促使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诉,并在判决生效后全部履行完毕。该典型案例还被安多卫视专题报道,真正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不打烊”法庭,回应群众司法新需求
青海省兴海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庭长、三级法官夏吾央措介绍,为适应高原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特点,河卡法庭创新推出“夜间法庭”“午间法庭”“周末法庭”,打破传统“八小时工作制”限制,为群众提供“全天候”诉讼服务。2024年9月,正值农忙时节,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因时间冲突难以参与诉讼。河卡法庭法官利用夜间时间,在村委会组织调解。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当晚22时20分许,双方就离婚、财产分配和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并当庭履行完毕。法庭还为双方下发《离婚证明书》,并向其发放“未成年人保护提示卡”,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创建“无讼村”,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河卡法庭以“无讼村”创建为抓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2年,法庭联合河卡镇政府在幸福村打造兴海县首个“无诉讼示范点”,通过开展诉讼服务联络员培训、“以案释法入村到户”、定期进村指导调解等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以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如今,幸福村的村民法律意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在村里就能得到妥善解决。“起诉不是目的,解决矛盾才是,幸福村无讼村的创建,让大家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小的矛盾纠纷也能就地在村里调解解决,没有矛盾纠纷的‘幸福村’也更加‘幸福’了。”幸福村村委书记感慨道。
(来源: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