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心事”缚君行!

图片


梅庵新语 | 莫让“心事”缚君行








评论员:东南风


点开一些社交媒体,“绩点焦虑”“就业焦虑”“容貌焦虑”等词条屡上热搜,“内卷”“躺平”的声音此起彼伏,折射出当代大学校园的多种“心事”图景。莫让“心事”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在大学收获更多成长与快乐,是每个青年学子需要面对的课题。


图片


直面成长压力,学会自我调适。“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可以增强韧性、助力成长。有人曾说,“压力”是一流大学的代名词,挑战性的学业要求和高强度的学术环境,激发了学子们的无尽潜力,孕育出众多优秀人才。青年学子面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客观差距,正视这种差距、主动寻求平衡,学会适时“自我调压”,保持一种“常压”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持续成长、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图片


克服单一聚焦,避免隧道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聚焦于某个单一目标,仿佛在通过狭窄的“隧道”,忽略其它潜在的重要信息和更多的可能性,容易造成风险或失误,形成“隧道视野效应”。有同学为绩点焦虑,熬夜苦读却效率低下,一旦受挫则“心事”裹挟情绪、消磨前行的勇气。要破除隧道效应,从单一目标的视野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局视野,将单一消耗转变为平衡的有效投入,用某一方面的突破催化多方面的进步。


图片


养成咨问习惯,树立积极心态。“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大学是走向社会的熔炉,虚拟的比较会消耗能量,未知的担忧会让人徘徊不前,当过度焦虑持续影响学习生活,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勇敢且必要的选择。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朋辈互助组织等,都是化解“心事”的温暖港湾,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心事”,往往会在沟通中逐渐消解,助力学子以轻盈之心奔赴星辰大海。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图片
图片
图片

配图摄影 | 徐思琪 黄奕豪

责编|蒋子羲

校对|林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