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疏散演练时,千万不要在楼道里放烟雾弹,这是会死人的

最近几天,辽宁全省各地都在搞消防演练,有个镜头就是捂着毛巾从楼道逃生,这让我想起了一桩旧事。

这件事儿大概发生在2008年,具体哪个地方就不说了。当时不是要举办奥运会嘛,很多地方都在搞消防演练,发生火灾后的疏散则是必搞项目。

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单位,邀请了消防大队作指导,并且邀请了新闻媒体。那个年代很流行在楼梯间里放个烟雾弹,烟一起来之后,很有点发生火灾的真实感。烟雾弹都是从当地军分区或武装部买的,是作战训练用的,发烟量挺大。印象中,当时消防总队、支队也都储存了一批,专门搞演练。

演练中就设置了这么一个内容,在楼梯间放个烟雾弹,组织一帮人捂着毛巾向下跑,但最后弄出事来了。

有一个年轻的记者,蹲在楼道里拍疏散的照片,待的时间长了点,虽然捂着毛巾结果还是晕倒了,最后送医院抢救没救过来,不幸遇难。

家属不干啊,一直在找。最后没办法,请了市里主要领导出面做工作,赔了几百万,才把事儿平息下来。

从那之后,这儿的消防再也不敢在楼道里放烟雾弹了,烟雾弹全部销毁。

烟雾弹放的烟,还算是冷烟,温度没多少的,但烟气含量大,也能导致楼梯间里面缺氧,会引发人员的窒息。

把毛巾捂在口鼻上,能过滤一些烟气的颗粒,能降点温,但防不住毒气,比如CO,同时毛巾也对缺氧没啥作用。

所以,当楼梯间里面全是烟的时候,如果有可以避烟的地方(一个用墙、楼板、门分隔的相对独立的房间或区域),不跑(关门防烟)应该是更好的活命策略。这时候捂着(湿)毛巾跑,相比来说风险更大。

有多起火灾案例可以佐证这点,最典型的就是郑州西关虎屯居民楼火灾,发生在2015年。那是一栋7层的单元式居民住宅,一楼电表箱着火,烟气向上蔓延充满了楼梯间。住在7楼西户的17人(是郑州某酒店的员工)立即向下疏散,捂着毛巾也没管用,在楼梯间就死了15人,另2人重伤(一个跑到楼顶,一个跑出了楼梯间)。

这起火灾发生后,法院最后判那个酒店赔偿375万元。因为酒店在火灾发生之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搞了5次培训和消防演练,每次都是讲发生火灾要立即疏散,有烟的话捂上一块毛巾跑就行了。法院认为这是“无效”培训,是导致员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赔钱。这栋楼的其他13户人家闭门不跑,无一人伤亡。

从这次典型火灾发生之后,后面陆续也发生了很多其他亡人较多的楼梯间有烟逃生事件,比如吕梁两起高层住宅楼火灾,武汉居民楼火灾,西安居民楼火灾,靠山屯公众号在最近8年记录的就有至少30起。

消防圈内也由此引发了思考,大家开始研究疏散和固守待援的利弊,最终总结出了“躲火避烟”理念,并建议将火灾逃生改为火灾求生,意思就是在不少情况下,逃(跑)未必能生,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而不是逃(疏散)。

如果能保证楼梯间里没烟,那跑的时候就不用捂毛巾,反之,捂毛巾跑的风险仍旧很大,不如固守待援。除非,没有躲火避烟的地方,不能固守待援非跑不可,这时候有块毛巾捂一下还是有些好处的。

关键的事儿还是防烟,要控制烟气蔓延,如果烟气已经蔓延了,则要权衡是否必须要跑,毛巾则是相对次要一些的事儿。

要特别提醒的是,搞演练的时候就不要在楼梯间放烟雾弹让大家跑了,搞出事就太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