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科学美国人》:疫情对美国儿童成长影响深远


新冠疫情已经爆发五年有余,它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而成长中的儿童受到的冲击尤其不可小觑。近日,《科学美国人》健康和医学副主编劳伦·J.杨(Lauren J. Young)刊文分析了新冠疫情对美国儿童学业、心理健康、大脑发育的影响,并建议在给予儿童干预措施的同时,重视对家庭和学校的相应支持。


原文 |《科学美国人》:疫情对美国儿童成长影响深远

编译 | 钟丽丽

图片 | 网络


2020年3月,随着疫情加重,美国各地学校相继关闭。在毁灭性的灾难中,孩子们努力应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孤立、情绪困扰和远程学习带来的学业压力。教师们突然转为网络教学模式,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动荡的时代给美国的教育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五年后,即将进入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的孩子们仍然能感受到疫情带来的情感和教育创伤。


在2020年之前,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但在疫情期间,数学和阅读成绩下降得更厉害。社区之间在数学和阅读方面的差异并不均等,疫情对所有人的学习都造成了打击,但设备最差、资源最匮乏学校的孩子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2023年的一项研究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小学教师进行了2020—2021学年学生表现的调查。在有高收入家庭学生的教室里,40%的教师报告学生的成绩下降,而在低收入家庭学生中,这一比例超过70%。该研究还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家中缺乏具有在线教学经验和成人学习支持的教师的可能性几乎是其他家庭学生的两倍。


图片


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2023学年初,49%的公立学校学生在至少一门学科上落后于年级水平,而疫情前这一比例为36%。在高贫困社区,61%的公立学校学生落后于年级水平。2024年国家教育进步评估显示来自资源充足的家庭和学校的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略有改善,但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和边缘化社区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与2022年相比有所下降或保持不变。


此外,与令人担忧的学业成绩交织在一起的另一个挑战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应对疫情带来的情绪和社会压力的能力各不相同。疫情开始时还在幼儿园的学生现在正处于中学和青春期,他们失去了大约两年的社交情感学习时间。研究者在这个群体中观察到他们更加寻求感官行为(如更频繁地触摸他人)、缺乏自我意识及融入社交场合的难度更大。


图片


与此同时,在封锁期间上小学或中学的青少年现在面临着其他挑战,包括大脑发育的变化。华盛顿大学2024年的一项研究对2018年和2021年12—20岁年轻人的大脑皮层进行了研究,发现后者出现异常结构变化的初步迹象。大脑皮层在认知、社会交往和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大脑在青春期的发育,神经元自然减少,皮层厚度也会减少。疫情后扫描54名研究参与者的大脑显示,他们的大脑皮质加速变薄,这是大脑快速成熟的标志。对其他经历过疫情隔离的青少年的大脑研究也证实了该发现。当然,性别不同,大脑发育也存在显著差异。


有充分证据表明,经历过严重压力生活事件的儿童皮质加速变薄,患神经精神疾病(包括焦虑和抑郁)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目前尚不清楚疫情是否是华盛顿大学2024年研究中记录的皮层变薄的主要原因,也不确定这些变化是否是永久性的,但疫情期间焦虑和抑郁情绪确实飙升,且女性的焦虑和抑郁比男性严重得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趋势似乎在封锁结束后仍在继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进行的2023年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发现,2/5的高中生持续感到悲伤或绝望,1/5的人考虑过自杀。总体而言,40%的高中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他们退出常规活动。


图片


研究表明,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去年,美国卫生部长发布了一份报告,强调了父母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负担,并指出为儿童护理人员提供更多支持的必要性。随着教师缺勤率的上升和对代课老师需求的增加,教师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倦怠感。鉴于儿童的健康与他们周围成年人的健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减少疫情对儿童健康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不仅涉及对儿童的投资,还涉及对家庭和学校的投资。


只关注儿童的干预措施会产生一些效果,但为整个家庭提供支持会使其学习和心理健康得到更大的改善。斯坦福育儿中心举办了一系列网络研讨会,帮助父母制定以疫情为重点的护理策略,涉及危机期间从促进家庭沟通到管理屏幕使用。后疫情时期,很多父母更倾向于温暖、爱和真正地放松规则。但同时,也需要鼓励孩子们重新建立界限,特别是关于屏幕时间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屏幕使用时间激增。


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挫折已成为疫情的突出后果,但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强调,需要避免将这些挑战归咎于年轻人。将整整一代人过度病态化可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事实上,许多患者都从疫情中走出来了,并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成就。虽然疫情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时期,但它也为许多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提供了一个机会,增强了他们的韧性,培养了他们应对危机的技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2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