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深藏在技术层面的无形结构,算法的“黑箱”不仅指向算法的运作模式,更隐含了社会与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在被算法“看见”的信息中,哪些是被默认的,哪些是被压制的?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又是在多大程度上的构建?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再是算法的透明度,而是它如何在不声不响中影响着文化的构建与社会认知,甚至操控着人类行为的动机。
原文 :《算法正渐进性消解思想与文化自由》
作者 |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全燕
图片 | 网络
在信息时代的黎明,算法被视为理性与秩序的化身,它的规则清晰且透明,仿佛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智慧。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的复杂性逐渐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今天,算法不再是幕后默默运行的工具,而是成了社会运作的隐秘中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这场变化不仅仅限于信息过滤或决策支持,更在于它对文化流动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刻介入。从个体的选择到集体的行为,算法悄然重塑着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问题的核心不再是它的透明度,而是它如何在不声不响中影响着文化的构建与社会认知,甚至操控着人类行为的动机。在这场看似隐形的技术变革中,文化的“可知性”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
算法深刻改变了文化的构建方式
随着算法逐步成为文化生产的幕后推手,我们所面对的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隐秘操作,更是文化层面的一次深刻转变。传统意义上,文化的流动是一种开放的、具有多样性的交织过程,它容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声音,塑造了一个多元且不断变化的社会图景。然而,随着算法的介入,这一文化流动开始发生质变。算法所遵循的规则与逻辑并非透明的、符合普遍认知的理性,而是一种深藏在技术层面的无形结构。它不仅仅筛选信息、优化选择,还悄然塑造了人类的集体意识与文化秩序。这里的“黑箱”不仅指向算法的运作模式,更隐含了社会与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在被算法“看见”的信息中,哪些是被默认的,哪些是被压制的?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又是在多大程度上的构建?
这种隐秘性不止体现在信息筛选上,更在于它深刻改变了文化的构建方式。过去,文化是由多方力量交织而成,尽管有着明显的中心与边缘之分,但不同声音始终有机会在交锋中形成新的合力。今天的文化却在悄无声息中被算法所“优化”,这一优化的背后并非价值中立的理性计算,而是深受商业、政治与技术力量交织影响。算法的“黑箱性”便体现在此——我们看似在享受一种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文化消费体验,实则在无形中被推向特定的方向,甚至是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化变得不再开放,而像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个体的选择与自由逐渐受到制约,这种隐形的控制结构正是我们最难以察觉的地方。
在这场悄然的变革中,我们面临一个深刻的悖论:算法看似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文化体验,却同时使我们丧失了对文化多样性和独立性的控制。虽然算法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但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选择的精准性,而是对社会结构的重新塑造。通过对个体兴趣、行为模式的精准捕捉,算法不仅在提供推荐,它更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自我”的认知,甚至是在无形中构建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我们已经不再是文化的主动参与者,更多时候,我们成了算法体系中的被动接受者。个体的选择和声音逐渐在这一系统中被边缘化,我们的思想与行动被推向某个被精心设计和优化的文化轨道,而这种轨道背后是无数技术和商业力量的深度交织。
文化:被算法设计和控制的封闭系统
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对“自由”的深刻考量。在过去,文化的流动依赖于自由和多元的表达空间,这种空间中充满了各种声音、立场和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个体的自由不仅仅表现在选择上,更在于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声音、影响他人的认知。然而,随着算法逐渐主导文化生产和消费,我们所谓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变得愈加狭隘。个体的选择空间不仅被算法的推荐系统所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是潜在的、难以察觉的。每当我们滑动屏幕、点击链接,似乎在做自由选择,但事实上,这些行为都在预设的算法逻辑下发生。
更为复杂的是,这种算法带来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解放,而是一种潜在的依赖。我们所享受的便捷和个性化,实际上是对我们自主选择权的一种替代。当我们逐渐习惯于通过算法来选择信息、塑造观点,甚至进行情感表达时,我们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便被无形中削弱。我们在被算法引导的同时,也丧失了对信息背后复杂社会关系和政治力量的反思与警觉。文化不再是开放的思想交流场,而是变成了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消费平台,个体的行为和选择被算法精确锁定,商家与平台的利益被巧妙地与我们的日常行为交织在一起。此时,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受到压缩,个体的认知框架也逐渐趋向单一。
与此同时,这种文化流动的封闭性促使我们对“真实”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传统上,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这种多样性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我、审视他人,并最终形成对世界的独立认知。然而,当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流动变得越来越封闭时,我们所看到的“真实”也随之被改变。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世界,越来越成为由算法预设的“现实”,这种“现实”不仅是片面的,还在潜移默化中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多元理解。算法所呈现的“真实”不再是客观的,它是经过精心筛选、优化的产物,是市场需求、用户偏好以及技术能力交织的结果。这种结构性的限制,使得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趋向单一化,对不同意见和声音的包容度也大幅降低。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算法的“黑箱性”使得我们对技术本身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技术被视为一种理性、公正的力量,能够为我们提供透明、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今天的算法并非单纯的工具,它不仅是一种操作性的技术,更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它不仅决定了我们获得何种信息,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理解社会、认知自我。算法背后的“黑箱”结构隐藏了它的权力来源和运作逻辑,个体和社会对这些深层次的技术机制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反思。这种无形的力量正是我们在享受数字化便捷的同时所忽略的深刻社会变革。
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构建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信息多样性的丧失,更是对社会认知、思想交流的深刻剥夺。文化不再是自由的流动,而是一个被算法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封闭系统。我们在这场变革中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自由,更是对社会、政治、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这种失落不仅是技术带来的副作用,更是由于缺乏对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否找回真正的自由与多元,能否重新理解和重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挑战:如何重获认知自由和思想独立
在探讨算法“黑箱性”的隐性影响时,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与社会文化的交织,更体会到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哲学困境:自由是否仍然是我们行为的主导力量?在看似开放的信息流动中,个体的选择真的是自主的吗?这种从透明到黑箱的转变,不仅使信息处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使文化、思想乃至个体自由的深层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远的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意识到,所谓的“黑箱”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不透明,而是思想与文化自由的渐进性消解。我们所看见的世界,虽然更加精确地迎合了个人需求,却在根本上剥夺了个体思维的开放性与独立性。真正的“自由”不应仅是选择的多样化,而是对多样性本身的容纳与反思。算法对“现实”的构建,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哲学的失败:它展示了我们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自由的定义,接受了一种被“优化”的、狭隘的世界观。
因此,这场关于算法、自由与文化的讨论,不仅是对技术的批判,更是对我们自己认知与社会构建方式的深刻反思。在黑箱背后,我们应看到的是关于人类认知自主与文化多样性未来的严峻警示。我们要警惕的不仅是技术的掌控,更是这种掌控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剥夺了我们作为个体的真正自由与思考空间。在这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真正的挑战并非技术如何运作,而是我们如何在这片“透明与黑箱”的交织中,重新找回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自由和思想独立。
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力量,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明言的权力结构,而是深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算法流动之中。它的存在,仿佛一条看不见的脉络,穿梭于文化的缝隙之间,塑造着我们的选择、信仰与价值观。这种隐秘的交织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期待,更剖析了“自由”与“选择”的真正含义。在过去,我们或许可以从信息的丰富性中触摸到文化的深度,但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现实——我们所接触的“信息”,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与事实的传递,而是经过算法之手精心编织的“现实”,它的背后承载了不可见的社会、政治和商业力量。
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形重构。在信息的流动中,透明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深邃的“黑箱”,它背后藏着的,不只是算法的运作模式,更是对文化、思想乃至我们自身认知的深刻操控。当我们面对一个越来越封闭、局限的文化生态时,我们所失去的不仅是自由的选择权,更是对自我与世界的真正理解。我们被引领着在有限的空间里反复选择、重复认同,而这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再是自我意志的展现,而是精心设计的文化轨迹。
如同揭开层层面纱的过程,算法与文化的关系愈发呈现出一种模糊而复杂的面貌。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场看似技术推动的变革中,“自由”究竟能否真正得到守护?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还是将我们引向了一条日益单一的“确定性”轨道?在透明与隐秘之间,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条路径,走出这片算法编织的迷雾,恢复对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这个时代的文化轨迹也正在这些隐秘而深刻的交织中悄然流转。它能否够被称为“进步”,或许只有当我们彻底走出算法的“黑箱”,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选择时,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的算法文化引导机制研究”(22&ZD316)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2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