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 Agent大战即将展开,联想集团凭借其硬件基因和软件优势,有望成为多智能体协作的最强整合者。
2.联想在算力、算法、数据方面具有完整布局,端侧AI综合能力预计未来12个月内实现至少三倍的提升。
3.除此之外,联想覆盖B+C全场景的智能体将彻底解决作为硬件厂家一直头疼的“账户难题”,拿到数据控制权。
4.杨元庆的战略远见与战略整合力为联想集团在AI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陈庆春/文
巨头之间必有AI Agent(智能体)一战。
2025年起,智能体从“单一模型”向“多智能体协作网络”演化。理论上,智能体的入口将更分散,单一“超级智能体”难以一家独大。但巨头们仍然希望,自己是那个多智能体协作的最强整合者,是超级入口。
微软、谷歌、OpenAI,腾讯、阿里、DeepSeek……联想集团这个硬件基因很重的玩家卡在中间,颇有些“另类”。但科技企业的发展就是这么微妙,在算力、算法、数据必须合力构建,或者说软硬必须协同的AI时代,软件厂家与硬件厂家各携优势,殊途同归。
图片由 chatGPT 3o 生成
巨头们思考的逻辑十分简单,不外乎两层:
第一层,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智能体,由于涉及到对底层系统以及商业流量分发逻辑的根本性重构,因此必争。如同当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入口的垂涎。
第二层,又如安卓系统当年的开源精神一样,开源大模型也正在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基础大模型能力,可能并不能成为智能体竞争的关键因子。这场AI Agent大战,较量的可能是战略远见、生态壁垒、场景整合能力以及智能体流程编排能力。非常适合大企业参与。
这绝对是科技企业之间竞争秩序的一次伟大重构,它把所有可能的各行各业的巨头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联想集团是不是能赢?联想至少有三个优势:1、穿越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时代,积累了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已经构建出了 AI 增长飞轮;2、通往 AGI 的(B+C)全场景智能体布局,AI 生态完美闭环;3、一把手的战略远见与整合力。
巨头的Agent战略叙事逻辑完全一致
按照 OpenAI 对于 AI 技术发展的 5 个阶段划分,智能体属于第三个阶段,之前的第一二个阶段分别是对话、推理,之后的第四、第五个阶段分别是创新、组织。
智能体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是 AI 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工具变为交付结果的起点。智能体即将成为一个角色融入经济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智能体是AI 开始改变现有社会秩序的开始。其中,有两个最核心的改变:
第一, 智能体成为操作系统。作为操作系统厂家,微软和谷歌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纷纷将MCP 协议植入系统底层,容许智能体直接调用系统底层功能(如文件管理、跨应用数据互通)。
第二, 流量分发逻辑变了。智能体让用户使用的起点,不再是界面点击,而是任务委托;真正的价值,不是产品被打开了多少次,而是它交付了多少结果。不靠下载量,不靠市场营销,而靠记忆+执行构建粘性。从 Attention(注意力) 到 Action(行动),AI 正在重写整个分发逻辑。
如果能做操作系统,谁又会放弃机会呢?离操作系统最近的,就是硬件厂家了。在过去的 40 多年里,联想集团可能有无数次想自己做操作系统,但在一个时代做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难度可想而知,三星曾经挑战过,可惜失败了。但智能体又将大家拉到了新的起跑线。
联想集团董事长、CEO 杨元庆的内心,是非常想重构新秩序的。他说:“可能今天大家认为联想是卖设备的,PC也好,手机也好,服务器也好。可能在未来我们就是一个以智能体的业务为核心的企业。”
联想集团董事长、CEO 杨元庆
AI 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三个要素:算力、算法、数据,那些从 PC 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云时代穿越而来的企业,在这三个要素上将更有积累。目前已经抛出清晰AI Agent 战略的企业,无一不是如此,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
1、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阿里有阿里云,腾讯有腾讯云,字节有火山云,百度有百度云,联想有混合云、服务器、丰富的端侧计算产品以及万全异构计算平台。
2、能够构建智能体的 AI 平台:阿里有魔搭、钉钉,字节有 Coze,腾讯有腾讯云智能体平台,百度有文心智能体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联想有 AI Force 平台。
3、B+C全场景:在 B 端,各家都有各家的优势企业服务场景,阿里的电商,腾讯的金融,字节的内容创造,联想的制造、客服。在 C 端,同样基于各自既有的端口不断整合流量,现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始向硬件端侧扩张,比如智能眼镜,包括 OpenAI 都已经宣布要涉足智能硬件,而此前硬件布局完整的联想,自然会更占优势。
4、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这些大厂穿越几个时代都累积下来不容小觑的生态整合能力,几乎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这才是他们进入下一个时代的最强资本。
总结下来,他们的底层逻辑非常一致,就是:
依托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构建AI必须的算力;再将现有市面上各有特点的大模型集成到 AI平台,当然大厂也自研大模型,构成AI必须的算法;再通过大厂自己既有的应用或硬件,获取数据,反哺大模型,训练出适合自己的微调大模型,将其植入到原先的应用或硬件中,用 AI 的能力让它们继续实现增长;同时,开发新的工作流,生成智能体,并构建智能体平台,给C+B 端用户使用;最后,开放平台接口,吆喝自己的生态圈,参与开发智能体,繁荣自家平台。
巨头AI Agent 战略优劣对比
联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层”,统一总结为“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集”。并且,提出了一个超级智能体的概念,希望用超级智能体来完成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协同调用,终极是构建智能体网络,完成杨元庆设立的个人和企业的智能双胞胎,也就是 AGI。
智能体时代的较量,将是全新的一场格斗,已经完全超出某一个技术或者产品维度的较量。它是巨头战略之战,需要大量资源的堆叠,需要无限扩张的朋友圈生态力量,需要平衡全球资源的能力,更需要企业家的魄力与远见。
这是一个由多个维度构造的AI增长飞轮。谁先玩转这个巨大的AI增长飞轮,谁就能赢。
联想持续加速的AI增长飞轮
5 月 22 日,联想集团公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25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全年收入达到4985亿元人民币,实现同比21.5%的强劲增长;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净利润同比大增36%,达104亿元人民币。第四财季,所有主营业务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驱动整体营收同比增长23%,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净利润同比提升25%。
这样大的体量,依然保持营收与利润的双位数增长,说明联想的增长逻辑或已告别线性增长,而进入飞轮加速运转的增长状态。
联想集团的增长飞轮,由三大块业务构成,也就是内部说的3S:
1、智能设备(IDG):包括 PC、手机、平板、眼镜等硬件产品。过去一个财年,联想 PC 全年份额达23.7%,与第二名差距扩大至3.6个百分点,在Windows AI PC类别中同样位居全球第一。不仅保持双位数的增长,而且毛利率仍在提升。这就是现实版的“大象起舞”。
在MWC 2025上,联想展示三折叠笔记本电脑概念机
这个业务群的另一个产品手机,同样开启大幅增长模式,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7%。在除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都站住了前四的位置。曾经的“鸡肋”,如今在 AI 的加持下,真的要反转成“支柱产品”。
其他产品如平板、眼镜、IoT 产品,虽规模不大,但对联想的硬件场景覆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厂已开始纷纷布局智能眼镜等硬件产品,已说明了硬件的重要性。
2、智能基础设施(ISG):包括异构算力平台、服务器、存储、数据网络、软件和超融合、支持和运维服务等业务。全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3%,总额也已经超过千亿大关,达 1048 亿人民币。其中,云基础设施业务同比增长92%,企业基础设施业务同比增长20%。
联想还特别提到了,海神液冷解决方案全年同比增长68%,四季度同比大增244%。这一块业务的重要性在于,AI 服务器(数据中心)集群消耗严重,需要液冷方案降低能耗,且绿色环保。
ISG 的高速增长,说明联想抓住了AI打开的市场增量空间。
3、方案服务(SSG):包括数字办公空间解决方案、混合云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垂直 AI 解决方案、全球产品服务等业务。也就是,跟解决方案与服务相关的业务都在这个业务群,包括智能体、超级智能体解决方案。“联想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集”亦源于该业务群,并由其落地执行。
这个业务虽然规模才 610 亿人民币,但上个财年运营利润率达到 21%。另外,在中国IT服务市场(不含托管基础设施服务)中,联想已超过华为位列第一名。
这个业务群起家于产品服务,构建了IT行业独一无二覆盖全国1-6线城市的服务体系和工程师网络。我们都知道,现在企业上 AI 都想越快越好,也需要贴身服务。这一点联想正好能满足。联想承诺给企业定制 AI 方案,7天完成POC验证,2周实现定制化交付,较传统AI项目周期缩短80%。
IDG、ISG、SSG,三块业务不是独立不相干的业务,不是线性增长逻辑,而是相互推动、相互增强,形成正向循环,每一环节的优化都会增强整个系统的增长动力。
IDG 为 SSG 构建的智能体找到落地场景,SSG 为 IDG 、ISG提供增强购买的智能体及解决方案,ISG 为IDG、SSG提供数据存储及计算。三块业务协同发展,缔造出 AI增长飞轮。
AI 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刺激这架 AI 增长飞轮的成长。如AI PC的引领性创新,再度激活了联想 PC 这个庞然大物持续增长。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可期,预计2027年AI PC将占全球PC出货70%的市场份额,当下只有 20% 左右。
再比如,生成式大模型催生了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IDC 预计AI服务器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72亿美元,2024年-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8%。过去几年,联想都把握住了这波增长,未来没理由不行。
第三块AI驱动的服务升级需求亦在持续释放。Gartner预计,超过92%的企业计划在三年内加大AI服务投入。混合云逐步成为AI部署的主流方案,63%的企业倾向采用本地或混合部署架构。
联想的这架 AI 增长飞轮,在内外动力的齐力供给下,飞起来是必然的结果。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B+C 全场景:
“智能体第一入口”有力争夺者
完整的业务布局,是联想构建AI增长飞轮的关键所在,也是联想能够覆盖(B+C)全场景的必要条件。当下巨头们都在极力构造全场景生态,一是为了服务好用户,二是为了尽快找到智能体第一入口,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
无论是B 端还是 C 端,联想在智能体用户规模,以及智能体能力上,都正在成为“智能体第一入口”的有力争夺者。
一、先看AI to C 的端侧。
联想官方曾透露,目前联想在中国的终端月度活跃用户超2.5亿人。根据 Questmobile Truth的统计处于中国AI应用第一和第二位的DeepSeek、豆包,月活分别为1.87亿和9980万。联想端侧活跃用户与国内大模型对话框相比,更有规模优势。但与月活 5 亿左右的ChatGPT,以及月活14亿的微信确实存在巨大差距。
不过,硬件端侧智能体,相对于应用侧智能体,拥有两个不可超越的优势:
1、可调用系统资源以及跨 APP 调用,数据更丰富,结果更准确。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可完成对图片、日历、邮件等主要系统资源的调用,并可调用酒店、餐厅、路线、车辆等相关APP,以保证智能体能充分交付行动结果。
2、使用本地数据更具个人特征,而且不同种类的硬件智能体,可以打通,这样就让个人特征更清晰。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就能调用跨设备数据所整合的个人知识库,帮你做出推理和判断。
而且,随着端侧计算指数级的增长,端侧智能体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强。联想在端侧构建了推理加速引擎,通过高性能并行解码、算子融合优化以及异构计算技术, 实现了多种应用场景下推理速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功耗和内存占用的显著降低。与大模型推理芯片相结合,通过硬件加速与软件优化的无缝协作,进一步放大了性能提升,形成了叠加效应。
图片由 chatGPT 3o 生成
联想预计未来12个月,端侧AI综合能力实现至少三倍的提升。再加上跨终端、跨 APP、系统级资源的优势,未来端侧智能体的能力会整体超越应用侧智能体。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也在极力寻找各种终端落地——拿下硬件,就是拿下智能体入口。
当然联想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在AI to C的端侧,联想还构建了端-边-(个人)云协同一体的架构,希望完成AI 对个体数据的长期记忆。就是说,个体无论在哪里的活动轨迹,联想超级智能体都可以完成所有记忆,它能知道你的前世今生。当“你”要求智能体干活时,它就更懂得你想要什么。
二、再看AI to B 的企业端。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Tolga Kurtoglu Tolga称,以用户为中心的未来人工智能,不会依赖于任何单一的模型、芯片、设备或形态。未来的AI将构建在多元模型与多元智能体之上,它将打通设备、边缘、云端等场景,无缝服务企业和个人用户。
同样的理念,联想也运用到了B端的智能体。以联想自己在用的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为例,它可以贯穿研产供销服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端-边-(企业)云协同,完成 AI 对企业的长期记忆。
联想企业超级智能体,在规模上也具备先天的优势。联想在中国就能服务超过3万家的政企客户,也称之为“大客户”。比如,联想已经公布正在和宜昌、武夷山两个城市共同打造城市超级智能体,完成第四代智慧城市的建设。
联想开发超级智能体,拥有两大核心自研技术能力:模型工厂,智能体框架。模型工厂具备“模型编排”的能力,就是回答“怎么用大模型”。联想新一代模型调度技术还引入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型“路由”。智能体开发框架,可以帮助这些模型能力共同加速智能体的部署进程。除了两大核心技术外能力,联想开发智能体还拥有两大核心模块:基于大模型的自动化工作流,多智能体协作。
图片由 chatGPT 3o 生成,模型数量仅为示意
对于中小企业,联想会用联想百应智能体,它会以智能体即服务的形式,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在IT运维(AI服务)、AI办公、AI营销三个方面为它提供服务。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统计,“联想百应”已经累计助力数十万中国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
在做企业智能体方面,联想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愿意细分企业,倾听企业需求。联想提供了两种交付模式,一种是超级工厂的模式,就是为企业定制智能体;一种是智能体即服务的方式,就是无需构建系统,直接调用联想封装好的智能体。
联想的这一服务意识,已经打败了很多大厂思维,特别是头部的云厂商和部分大模型厂商,他们只愿意做通用、标准化的智能体方案。中国大部分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在面对 AI 及智能体不确定的 ROI 时,都是犹豫不决的,就需要联想这样的企业,贴身服务,帮他们先理清场景痛点,才好对症下药,制定智能体方案。
三、拿到数据控制权,生态完美闭环,不断刺激飞轮增长。
联想覆盖B+C全场景的智能体, 将彻底解决作为硬件厂家一直头疼的“账户难题”,真正拿到数据控制权。这也就是AI时代入口的价值。说白了,大厂之间拼命布局智能体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想抢到这个入口。
联想超级智能体,这个硅基 “人”,穿过多设备、多系统、多边、多云、多方案,最后通过协调多智能体,到达无数B端和C端用户;用户再通过智能体,将自己的意图传递给“联想超级智能体”,“联想超级智能体”理解意图,向多设备、多系统、多边、多云、多方案要结果。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过程,在每一个环节,联想都可以开放 API、SDK,纳入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形成生态闭环。
图片由 文心 4.5 Turbo 生成
这其实就是联想集团在 2019 年宣布 3S 战略时所讲的“端-边-云-网-智”,只不过现在的“网”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基础上增加了“多智能体协作网络”;现在的“智”由生成式 AI 的“超级智能体”、大模型方案完成,未来可能是AGI直接完成。
以前可能无法闭环,现在借助智能体的多模态交互性,达成了闭环。每一个环节的增长,都会带动整个生态的共同成长,AI增长飞轮会越转越快。在AI时代,联想集团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企业。
杨元庆在采访中说:“AI让我们的愿景更加清楚,第一次让我们感觉一个简单的愿景,即可以把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包含都装在里面。”
以前多元化是为了业务增长,现在是为了实现 AI普惠、AI For All的AGI愿景。
一把手的远见与战略整合力
数字化时代,考验一把手的“觉悟”。AI 时代,考验一把手的“行动”。幸运的是,杨元庆这个一把手,不仅觉醒的早,行动的更早。
2019年,联想集团提出3S战略时,就已经提出了“AI For All”的宏大愿景,从那时起联想的业务架构基本就是按照AI的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来构建的。
杨元庆可能因不擅演讲表达、喜欢讲真话,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争议。但仅就企业家这个身份来说,杨元庆至少具备很多一把手不具备的战略远见与战略整合力。这个特点也构成了他领导下的联想集团的AI Agent战略优势。
一、战略远见。
1989年杨元庆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了联想。2001年,37岁的杨元庆便坐在了联想集团总裁兼CEO的位置。这肯定是一个无比聪明的人,才能少年得志。
作为企业的二代接班人,杨元庆的职责就是要打破企业成长天花板,要增长。企业增长要么多元化,要么国际化,杨元庆选择了多元化。联想的业务逐渐从PC,拓展到手机、互联网服务、IT 服务、主板代工制造等业务。创办、投资、收购了FM365、赢时通、新东方教育在线等。最有名是,在互联网泡沫高潮期,与美国时代华纳组建了门户网站。
虽然现在来看,很多业务都已不存在了,但联想多元化战略也不能完全被否定,至少手机和IT服务,今天来看是成功的。
多元化折戟后,杨元庆开始国际化战略。2003年收购IBM PC 业务,是至今“蛇吞象”的企业经典收购案例。这一年也被联想内部认为是公司出海的“元年”。后来在全球各地又有多起收购,最知名的一次是2014收购摩托罗拉。
中间的过程可能十分艰辛,但不可否认,联想的国际化战略非常成功。如今已是不可多得的真正实现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此时杨元庆的战略远见,只能说是崭露头角。
在联想成功出海之后,2016 年-2018年,杨元庆及整个联想集团曾陷入迷茫。那时短视频、判别式AI、新能源汽车、5G、数字化等等新型业务,开始崭露头角,企业再次面临新的战略抉择。
此时杨元庆的战略远见,开始真正彰显。2019年,杨元庆最终确定了AI愿景,开始强力推进3S战略。从一开始他就认定,AI是全社会的AI,就应该涵盖B+C的两端,AI For All。
联想果断拒绝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将业务梳理成3S架构,组织架构也随之调整以适应业务发展。当下,很多大厂如阿里、腾讯在抛出 AI战略后,也开始调整组织架构,但联想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刚开始的时候,联想业务的复杂度,令内外部人士都无法看清,联想到底要干什么?时至今日,正如杨元庆所言,AI 让所有业务变得简单起来。
2023年10月,杨元庆提出混合式AI、异构算力和智能体、“智能双胞胎”,大家也是一脸迷茫,这是什么?2024年4月1日,杨元庆说:“未来十年,很可能将是我们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十年。”进入2025年,DeepSeek、Manus的爆圈,我们才发现,他说的是对的。
他说:战略就是执行,战略不是随便在台上讲讲。当别人不理解时,他已经在行动,在执行。所以才有了今天在算力、算法、数据都有完整布局的联想集团。如果现在提出智能体战略,现在才开始建设这三要素,那就是讲故事了。
除了战略远见,在这个过程中的战略定力,也十分难能可贵。
杨元庆从没有放弃过手机业务,收购10年后,也就是2024年整合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联想手机才真正看到曙光。如果过程中杨元庆没有经受住董事会的压力,像微软那样卖掉了诺基亚,那么后悔的人可能就不是纳德拉,而是杨元庆了。在智能体时代,手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落地入口。
杨元庆的战略远见,由战略定力做了强大支撑。
二、战略整合力。
战略是个系统工程。战略制定后,战略实施还需要梳理组织、业务模式、人才、考核标准、激励等等很多管理要素,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在全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杨元庆就面临着多次整合难题。2003年收购IBM,直到2011年才算彻底完成整合。接着,又迎来了摩托罗拉的整合。期间还有很多次收购,都要面临整合问题。
与此同时,还要面临全球各地区的不同政商环境。如何规划全球资源、全球供应链,一直是杨元庆不断锤炼自己的地方。这个拼图并不容易,直到去年,杨元庆才把中东这最后一张拼图拼上,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旗下的子公司Alat埃耐特达成了合作,后者投资联想集团在沙特建立工厂。
如今,联想集团已经建立了两个很难超越的全球化优势:1、端到端整合的业务模式,不像有些竞争对手把制造外包,甚至因为制造外包开发设计也都依赖于外包厂商;2、“中国+N”的全球化制造布局,全球有 30 多家工厂。
当有记者问杨元庆,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形势?杨元庆说:“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之前巴西也有很高的关税,印度也有很高的关税,我们都能很好地处理。”
全球化最大的难点就是整合全球资源,达成本地交付。杨元庆做的很不错。现在是到了AI战略实施阶段,从过去 6 年来看,杨元庆的布局正在发生作用。AI到了智能体阶段,将意味着更多资源的被调动、被整合,尤其需要一把手的战略整合力。
杨元庆和他的联想集团,生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