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为媒!看师徒五人如何在泥火中刻下时代印记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磁州窑

尽是青灰色陶泥

与炽热窑火交织的丰富故事

今天,我们跟随吴福林的文字

回忆其父亲吴兴让

与闫书信等四人的陶瓷师徒情

图片

△吴兴让

1990年出版的《邯郸陶瓷志》这样评价我父亲:他自幼学习陶瓷装饰绘画,以青花、梅、兰、竹、菊见长,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彭城“头杆笔”。对于仿宋瓷装饰绘画、釉下青花、釉上新彩以及粉彩等装饰技法卓有建树,为邯郸陶瓷工业培养了一代彩绘新秀。

图片

△吴兴让作品

父亲一生先后收了四位徒弟,他们分别是:大徒弟闫书信、二徒弟张志明、三徒弟仝步章和小徒弟魏鸿宾。四个徒弟个个出类拔萃、多才多艺,在不同岗位上大显身手、各显其能。

图片

大徒弟闫书信(1930—2001),彭城镇联合村人,原邯郸陶瓷一厂彩烤车间主任。

图片

二徒弟张志明(1932—2006),彭城三和村人,原陶瓷一厂试制组负责人。

图片

三徒弟仝步章(1931—1996),河北永年县人,早年随父到彭城居住,原陶瓷研究所美术设计室画师。

图片

小徒魏鸿宾(1932—1997),彭城三和村人,原陶瓷研究所仿宋瓷组负责人。

图片

师傅精心施教

闫书信和张志明大约是1946年春天,经傅世贤(傅老子之子)和申三阳(父亲的好友)介绍,在彭城进步轩被我父亲收为徒弟;仝步章和魏鸿宾于1948年秋经徐英华、李士清(彭城著名画师)介绍为徒。

父亲在收这四个徒弟时,完全破除了“磕头拜师,家授密传”的旧规,而是采取办班收徒、开门授课之法。他们四个原来都没有绘画基础,父亲在给徒弟上课时,拿出当年拜师时师傅付老子(民国初期磁州窑著名画师)的《芥子园画谱》和《古今名人画谱》,一边让徒弟们开阔眼界,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和营养,同时讲解学画入门的次序,详细讲解十八描每种线条的特点,用笔的提、按、顿、挫,勾勒时的顺逆起止。

图片
图片

△大徒弟闫书信作品

有一定基础后,再练花卉翎毛,其后学习写意梅、兰、竹、菊,并启发徒弟们多观察生活中的物象:一棵树如何立干、如何出枝,一枝花如何布叶,静止时啥形态、风动时啥变化,如何通过画笔去传情达意,如何把眼前平常的草木花果画得活色生香……另外,还让他们观摩傅老子、王凌云等磁州窑绘瓷大师的作品,并带他们到窑厂在实物上绘瓷。在掌握绘画绘瓷基础上,又教授多种磁州窑装饰技法,并教导他们学艺先做人,以德为先,做到德才兼备。


图片

严要求、细小处多关照

古语云:“严师出高徒。”父亲给徒弟四人制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一方面在学习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在生活细微之处给予关照。

有时天气不好,下课晚了,父亲会送他们回家;冬天下雪天,父亲就去他们家授课。有一天下午,二徒弟张志明突然呕吐不止,父亲借了辆自行车,和闫书信一起将他送到联合医院,使他及时得到治疗。作为师傅,父亲每隔三五个月就让他们几个到家里吃顿便饭,改善一下生活。

图片

△二徒弟张志明作品

学习上,他们刻苦努力,“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圆满完成了学徒任务,顺利出师,走上了磁州窑绘画舞台并大显身手。


图片

四个徒弟各有所长

大徒弟闫书信不仅画得好,还是彩绘和管理人才。他任陶瓷一厂试验组组长期间,设计出一批彩绘新画面,是同行的佼佼者,受到好评被提拔为彩烤车间主任。担任主任后,他严格管理,严把质量和技术关,成品率达到95%以上,受到公司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车间主任。

二徒弟张志明担任一厂试验组负责人后,大胆创新,成为细瓷设计的骨干。他创造的刻坯镶金技法,开创了磁州窑一项新的装饰工艺。

三徒弟仝步章善工兼写,是彩绘的领军人物,为磁州窑彩绘队伍建设补充了新生力量。

图片
图片

△三徒弟仝步章作品

小徒弟魏鸿宾在制作磁州窑传统仿宋瓷和艺术瓷上造诣很高。他先后在研究所任仿宋瓷组负责人,后又调至七厂负责艺术瓷创新和提高工作。他娴熟地掌握了磁州窑传统的多种装饰技法,其绘画作品中,以鱼纹图最为拿手,笔下的鱼纹飘逸潇洒,活灵活现,风格独特。

20世纪80年代,他有幸与国画大师黄胄先生在同一作品上泼墨作画。他的徒弟刘立忠是磁州窑首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了师爷吴兴让和师傅魏鸿宾的高超技艺。经过潜心研究,刘立忠恢复了磁州窑失传已久的二十多种制瓷技法,成为国家级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图片

△小徒弟魏鸿宾作品

一代代磁州窑人的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为磁州窑文化的不息传承

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文字:吴福林
■编辑:秦康宁

■校对:周   兰

■编审:李妮妮

■监制:梁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