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叶永烈先生与那本「未完成的答卷」
2020年5月15日,春末的上海还带着湿润的暖意,80岁的叶永烈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据说,在他书房的抽屉里,还躺着未改完的科普手稿,书桌上摆着1961年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样书——扉页上留着他20岁时的钢笔字迹:「给孩子写东西,得让他们追着问『为什么』」。
叶永烈
这位从温州走出来的作家,11岁在《浙南日报》发表第一首70字小诗时,曾踮着脚把诗稿塞进报社投稿箱;18岁在《科学小报》发表科学小品时,已用「叶永烈」本名笃定地敲开科普创作的大门。1959年,当他抱着《碳的一家》手稿走进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指着他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笑问:「你写的碳元素能戴在手上吗?」后来他真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创作出「塑料手表」,让70后孩子第一次梦见「会变形的黑科技」。
《十万个为什么》的五代「进化史」:从纸浆味到元宇宙
1. 1961年第一版:蹲在马路边写出来的「科学启蒙」
《十万个为什么》的基因里藏着跨时空的共鸣——1929年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曾用「水龙头为什么能流出水」叩开无数孩子的好奇心,书名灵感源自吉卜林诗句「五千个哪里?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带着团队,把中国孩子的提问「为什么先闪电后打雷」收集成册,20岁的北大化学系学生叶永烈,正是被这些问号吸引,在宿舍台灯下用钢笔写出近三分之一的内容。首版5册仅148页,却创下三年重印11次的奇迹,连总理的轿车里都放着拆成单行本的「便携版」。
2. 1964年第二版:4000万册背后的「全民追更」
第二版扩充到12册,新增「为什么秋天下霜」等季节性问题。编辑们跑到小学课堂蹲点记录孩子的提问,叶永烈为了写「为什么海水是咸的」,特意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借了海盐结晶标本。196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每15个中国人就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北京王府井书店凌晨三点就有人搬着小马扎排队购书,售货员得用竹竿挑着书递出柜台。
3. 1970年第三版:面粉袋里藏着的「知识火种」
特殊时期,这套书被要求加入「为什么农田要深翻」等内容,但编辑们偷偷把核心纸型藏在面粉袋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信里写:「油灯下轮着看,书页被煤油熏得透亮,看到『为什么向日葵转头』时,大伙儿突然明白——科学跟锄地一样,得顺着太阳走。」即便如此,第三版仍创下3700万册销量,云南乡村小学的黑板上,至今留着1975年学生用粉笔画的问号:「露珠为啥中午消失?」旁边写着「问叶叔叔去」。
4. 1980年第四版: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春天」
这版彻底推翻旧框架,叶永烈特意画了「鸟站高压线为啥不触电」的示意图,用两脚间距解释电位差。新增的「为什么电视机能显像」章节,首次出现半导体元件插图,出版社每天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80年代末盗版潮来袭,广州旧书摊2元一本的「缩水版」把「月亮为啥跟着人」写成「月亮是跟屁虫」,气得老编辑在《解放日报》登声明:「真正的『为什么』,每个答案都有实验室数据!」
5. 1998-2023年第五至六版:从纸质书到元宇宙
第五版首次引入院士团队审稿,「克隆羊多莉」「互联网原理」等新内容占比达30%;2011年第六版采用「二维码+AR」技术,扫码能看「火箭发射」3D动画。2023年最新修订版里,「地球为啥变暖」取代「烟囱为啥冒烟」,「手机扫码支付原理」配着区块链图解。上海少儿社库房里,1961年的首版样书与2023年的AR版并排躺着,编辑说:「每次修订都像给老房子装电梯,楼梯还是那些楼梯,但得让现在的孩子愿意往上跑。」
1961年的「科学爆米花」:一版印量追着火车跑
当1961年6月1日第一版摆在新华书店时,没人料到这本能塞进裤兜的小书会掀起热潮。印刷厂老师傅回忆:「机器24小时转,纸浆味混着油墨味,卡车刚拉走一批,下一批订单就追着火车皮喊『再加印五万册』!」西花厅工作人员曾定制车载书夹,把书拆成单行本放在总理后座,有次司机听见他对着「为什么星星会眨眼」念叨:「这个问题,该让天文台的同志也给孩子们讲讲。」
80后抽屉里的「秘密基地」:我的泸州旧书摊记忆
小学三年级时,江阳沽酒客在泸州广场旧书摊蹲了三个周末,把攒半年的零花钱全掏出来,才买到缺封皮的1980年第四版残本。书脊用白线捆着,扉页有前主人写的「某某借」,但翻到「萤火虫发光器」那页,我举着玻璃瓶在院子里追了半夜,被大人骂「关星星要遭雷打」。如今摸着书架上胶带缠了又缠的残本,忽然懂了:当年蹲在葡萄架下问「天为啥是蓝的」的少年,就算知道了瑞利散射,看见晚霞时心里那声「为什么」,其实从未消失过。
被写进教科书的「为什么」:国家科技奖里的烟火气
1998年,《十万个为什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时,评委吵翻了天:「科普书咋能跟卫星火箭一起评奖?」直到有人甩出数据:80年代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达标率,读过这套书的孩子比没读过的高出47%。去年某小学读书会上,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第六版问:「叶爷爷写的『会飞的汽车』实现了吗?」台下老编辑想起叶永烈晚年常说的话:「科普不是给答案,是在孩子心里种颗『问号』种子,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会去摘星星。」
(文中版本数据参考《中国科普出版史》,叶永烈生平细节源自《叶永烈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