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孩子的“敏感”、“脆弱”常常让家长手足无措:
“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坚强一些?”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发布的《儿童心理社会发展指南》给出了科学答案
——高敏感儿童的养育需要遵循“3S原则”:
Safety(安全感)、Slowness(慢节奏)、Specificity(个性化)。
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字母,藏着解锁高敏感孩子成长的关键密码。
#1
Safety安全感:让孩子确信“我永远有退路”
高敏感孩子的大脑对“威胁信号”格外敏感,安全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心理防弹衣”。
1. 物理环境的无惊吓设计
- 家里保持固定的物品摆放:
(如玩具区、阅读角位置不变),减少突然的环境变化
- 用“预告式沟通”代替突然指令:
“5分钟后我们要出门,现在可以先选好要带的小玩偶哦”
西西妈妈发现孩子对关门声敏感,于是在家安装了静音门吸。
每次关门时都会轻声说:“门要轻轻关上啦”。
半年后西西听到陌生关门声不再躲进沙发底。
2. 情绪上的及时响应系统
-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
先说“妈妈在这里”(肢体接触如轻拍后背)。
等ta平静后再问“刚才是不是觉得太吵了?”
- 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高敏感孩子对当众否定的心理创伤可能持续数周。
研究显示:每天获得“3次及时情绪回应”的高敏感儿童,安全感评分比忽视型家庭高42%。
#2
Slowness慢节奏:允许世界“等等你”
高敏感孩子的神经处理速度比普通孩子慢20%-30%(Aron, 2019)。
“慢”不是拖延,而是大脑的真实需要。
1. 生活节奏的留白艺术
- 每天安排30分钟“无目的时间”:
孩子可以发呆、叠纸船、观察窗外的云,不催促、不打扰
- 社交活动遵循“1+1原则”:
每周1次集体活动(如兴趣班)+1次一对一玩耍(如邀请1个好朋友),避免社交过载
14岁的小雨升入初中后,面对新班级频繁的集体活动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妈妈观察到孩子的状态后,和他共同制定"1+1社交原则":
每周固定参加1次编程社团集体活动,同时单独邀请1位好友周末去图书馆自习。
实施两个月后,小雨不仅在社团作品评比中主动展示项目,还和同桌建立了稳定的友谊。
一次编程课上,老师发现小雨总在调试环节卡壳导致进度落后。
了解到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后,老师特许他可以在课后留校15分钟完善程序。
这个调整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他在擅长领域找到了自信。
2. 沟通中的停顿等待
- 提问后等待至少10秒再重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
- 读绘本时,在关键画面停留久一些:“你觉得小熊现在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可以慢慢猜”
神经科学证明:慢节奏养育,能使高敏感儿童的前额叶皮层厚度增加2.1%,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
#3
Specificity个性化:拒绝“别人家孩子”的标准
每个高敏感孩子的“敏感阈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对触觉敏感(拒绝穿毛衣),有的对声音敏感(害怕吹风机),有的对情感敏感(在意他人评价)。
1. 制作敏感档案
- 用表格记录孩子的敏感源和反应模式:
√ 视觉敏感:闪烁灯光导致揉眼睛、烦躁
√ 触觉敏感:粗糙布料导致浑身扭动
√ 情感敏感:被老师点名导致心跳加速
- 根据档案定制方案:
对触觉敏感的孩子,提前准备纯棉材质的备用衣物;
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去超市时随身携带降噪耳机。
2. 赋予自主决策权
- 在非原则问题上让孩子选择:
“今天想穿蓝色外套还是灰色卫衣?”
“周末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
- 案例:小雨对气味敏感,妈妈带她逛超市前会问:“今天想带柠檬香的口罩,还是薰衣草味的?”
孩子从抗拒出门变成了期待挑选口罩。
3. 把缺点翻译成特点
- 当孩子因“太在意别人看法”纠结时,告诉ta:
“你能注意到他人的感受,这说明你有一颗善良细腻的心,这是很多人都没有的天赋”
心理学研究:被贴上“敏感是优点”标签的孩子,自我认同度比否定型家庭高58%。
#4
给家长的“3S自查清单”
✔️安全感达标吗?
- 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和你分享“害怕的事”?
- 家庭冲突后,是否能在24小时内修复?
✔️节奏够慢吗?
- 你是否经常说“快点”“别磨叽”?
- 孩子是否有“无聊到发呆”的时间?
✔️足够个性化吗?
- 你知道孩子“最讨厌的3种感觉”吗?
- 是否尝试过“按孩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按别人的经验”?
#5
写在最后
曾在育儿论坛看到一位妈妈的分享:
“当我不再用‘脱敏’的思路改造孩子,而是按照他的节奏调整世界。
突然发现他就像被小心擦亮的星星,开始闪耀独特的光芒
——他能记住每个朋友的生日,能发现小区里20种不同的树叶,能在我疲惫时默默递来一杯温水。”
高敏感孩子不是“需要被修正的模型”,而是自带“独特操作系统”的小生命。
遵循3S原则,不是要让孩子“适应世界”,而是让世界“看见孩子”。
以上。
☞工作室微信号:1392225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