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时,来自新疆伊犁的厨师何健华与面点师妻子陶海英,在云南省石林县鹿阜街道上蒲草村开启了一个多月的“沉浸式旅居”。他们住进喀斯特地貌间由废弃松木改造的树屋,与彝族撒尼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双手触摸土地,用镜头记录乡愁,在山水画卷中书写着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故事。
在上蒲草村村委会的牵线搭桥下,从未下过田的夫妇二人在这里尝试了人生诸多“第一次”。农耕时节,他们跟着村民学习农作物种植,覆膜保墒、掏苗定株,在烈日下弯腰劳作;用竹篓背起农家肥,一锄一铲为果树施肥。收获季节,他们爬上喀斯特山丘,在蜂糖李果园体验农家劳作,采摘有机杨梅和蜂糖李。
何健华笑言:“这里的杨梅酸甜多汁,和新疆的水果风味完全不同,但都是土地的馈赠。”陶海英则将面点手艺与当地食材结合,用石林荞麦粉制作的“撒尼风味馕饼”,成为村中农家乐的热销品。
彝族撒尼人的待客之道让夫妇二人深深感动:78岁的李阿婆教会他们用火塘烤洋芋,村小教师毕恒光的后代讲述烈士故居的红色故事,70岁的非遗传承人在刺绣坊演示“阿诗玛”头饰的针法。陶海英在短视频中记录:“他们把客人当家人。”
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授黄建明向他们讲述家乡石林的文化脉络,提到村里近年编纂的《上蒲草口述史》:“我们记录下93位老人的记忆,把撒尼人的古歌、谚语、节庆习俗数字化,让年轻一代记住根脉。”他轻抚陈列馆展柜中的老照片感慨:“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田间地头的呼吸。”
夫妇通过短视频平台持续更新“伊犁到彩云”旅居Vlog,记录摘杨梅、学彝绣、跳大三弦的鲜活场景,单条“撒尼大妈刨粪记”吸引大量网友点赞。镜头里,塔状石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喀斯特地貌下的有机杨梅林随山势起伏,农家乐老板用彝语唱着《阿诗玛》端上土鸡宴。
“我们想让更多人看见,云南的美不只在景区,更在这些会讲故事的村寨。”何健华表示,他们计划将旅居经历编成《跨省农事手记》,目前已收集200余张劳动照片。陶海英提到,很多粉丝询问树屋预订,“这里还没完全开发,但正是这种原生态才珍贵。”据悉,上蒲草村正通过“民族特色文化及农特产品发展项目”推进文旅融合,未来将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村委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夫妇二人提出“美食+文旅”合作意向:将新疆特色美食引入村中民宿,同时帮助村民设计“杨梅宴”“荞麦宴”等主题餐饮。“等退休了,我们想回到这里开个新疆风味的农家乐。”陶海英指着村口的“阿诗玛婚礼宫”说,“这里既有石林的壮美,又有撒尼人的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味。”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旅居体验,让新疆的“面香”与云南的“杨梅甜”在喀斯特峰林间交融。这对厨师夫妇在民族村寨的烟火日常中,找到了“诗与远方”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李夏)
来源:石林县委宣传部